南京军区80后军官创新多套战法 病中写出获奖论文

29.06.2015  13:41

  

  宗科生前在“蓝军班”负责研究创新战法 通讯员供图

  宗科离开这个世界已经3个多月了。近日,宗洪瑞来到儿子生前所在部队时,眼泪直掉,这个61岁的宜兴农民怎么也不敢相信,刚过而立之年的孝顺儿子,这么年轻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样怀念宗科的,还有南京军区驻镇73057部队的官兵们。战友们无法忘记这个勤俭、爱笑的好兄弟,在患病6年多的时间里,依然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不断地推演方案,寻找新战法。他留下的研究成果,目前仍在战场上运用。

  患病6年多 创新多套战法

  “搜索指挥车发现目标,方向东北,距离24公里!”某型战车迅速隐蔽、雷达快速搜索目标,隐蔽中的战车急速出击,一次空袭瞬间化解,全过程仅仅用时12秒。而过去,这一过程需要5分钟。6月9日下午,湖州长兴某机场驻训点,宗科留下的研究成果又一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不过,战友们再也看不到宗科年轻的身影。此项成果攻关时的2013年,宗科已经病了,两年后的2015年3月8日,年仅31岁的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军营和事业。“要不是生病,宗科绝对是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演练指挥员的话里满是惋惜。宗科生前在该部“蓝军班”工作,负责研究创新战法和建立装备数据库,是一名出色的助理工程师。

  2008年底的一天,宗科在南京军区总院被确诊为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这是一种曾在宗科3岁时夺走他生母性命的病。从那时起,宗科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生命之烛慢慢燃尽,研究成果不断推出:2012年8月,“整体联动 交替加压”战法;2013年10月,“隐蔽待机 短距出击”战法;2014年9月,“空情综合集成”战法……

  27岁成“蓝军班”最年轻一员

  23岁便成为该部历史上最年轻的操作手,发射过6枚导弹;27岁成为“蓝军班”最年轻的一员,参与研究了10余项创新战法,编写了27篇学术论文,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和三等奖1篇……

  宗科走了,但人们在这位青年才俊留下的成绩簿上,读出了他未竟的事业。“他很年轻,1984年的,一位很有前途的军官。可惜啊。”6月25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73057部队,听到最多的,是对宗科离去的惋惜和不舍。

  病中写出获奖论文

  在73057部队的宗科事迹陈列室里,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宗科生前曾用过的电脑,鼠标是摆在左侧的。教导员唐宏成介绍,宗科的右半身因病失去知觉,右手不能动了,只能靠左手敲键盘、动鼠标。

  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凭着惊人的毅力,宗科熬了20多天,一个字一个字打出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并最终获奖。疼痛曾让他难以入眠,他却几乎没向家人和战友说过一个“”字。

  手术后,宗科的右侧身体运动受到极大影响。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出操。因为手术,宗科后脑上留下一条蔓延到脖子的巨大伤疤。就是这条疤,让军务股长刘士亮印象深刻,“他早操时虽然动作不标准,也不一定能跟上大队伍,但他总是一步一步地坚持着。看着他跑步时后脑晃动的那条伤疤,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军人。

  在家里,他是个有担当的儿子

  6月25日,来到儿子曾工作过的部队里,61岁的宗洪瑞泣不成声。宗洪瑞说,儿子一年有一个月的假期,每年8月,他必定回家,帮自己干田里的农活。“赤膊拖稻草,他体格好得很。后来,他拖不动了,就拔拔草。我劝他不要干,小家伙就说:老爸,能干多少就干多少。

  宗科最后的日子,是在南京军区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度过的。“他一点都不悲观,还骗我们说,自己很好,动个小手术就好了。他气管被切开后不能说话,就用左手写,不让家人和战友担心。

  3月8日晚上8点多,宗洪瑞陪着宗科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程。那个“笑眯眯的小家伙”,从此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父母。宗科去世后,战友们整理出他的遗物——两条洗得发白的裤子、一双几十块钱的运动鞋和40万存款。这个平时舍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的年轻军官,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省吃俭用,为同父异母的弟弟攒下这笔钱,让他买房成家。(江贻军 李勇 付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