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晋3名中科院院士各有啥来头
交汇点讯 12月7日,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名单揭晓。其中,中科院院士新增61名,江苏省有三人当选,分别是南京大学的邹志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宣益民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沈树忠。邹志刚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宣益民一直在研究能量传递,沈树忠的研究成果被写进美国大学教材,最终他们都成为了中科院院士。
邹志刚:从零开始成果斐然
邹志刚教授
十多年前,邹志刚放弃日本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国,在南京大学建立起环境材料和再生资源研究中心工作,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当时,可再生能源在国内尚属新领域,邹志刚从零开始,严谨踏实,研究成果斐然。2014年,他的成果《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光分解水制氢”的新能源梦
“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用水来做燃料,组成水的氢和氧可以单独地或合在一起来使用,这将为热和光提供无限的来源,所供给光和热的强度是煤炭所无法达到的,水将是未来的煤炭。”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的一个预言。邹志刚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研究,致力于让这个预言从梦想走进现实。
197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钛单晶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从此“光分解水制氢”成为科学研究热点。而后三十多年,尽管各国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让光分解水制氢的转化率仍然低的可怜。面对这一难题,邹志刚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出新一代可见光(占太阳能43%)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了光催化技术在能源和环境中大规模应用的问题。
“预计到第二期973项目结题时,我们的光催化水解制氢转化率将达到8%,接近美国能源部制定的10%商业化利用目标,中国人有望率先实现人类百年前的梦想。”邹志刚说。
从细节入手培育学生
谈到对自己的人生展望,邹志刚只想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继续深入光催化材料研究,把教师职务做好,把学生培养好。有感于自己的人生经历,邹志刚对学生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兴趣,二是细节。
邹志刚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科前沿问题。邹志刚说:“你们跟着我的课题做研究,肯定超越不了我,只有找到了新的可能有突破的研究方向,你们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邹志刚很重视对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细节问题。生活上,他要求学生在基本生活礼仪上要做到位,比如说,他要求学生们多说三个词:“‘对不起’、‘谢谢’、‘再见’”。在邹志刚的办公室书柜里,整齐的摆放着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厚约五公分的档案夹里面存放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实验报告、个人汇报等资料。“注意看订书针位置的细节,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把订书针钉在所有文件的同一位置。”邹志刚说,把细节做到位才是做大事的基础。
【 人物档案】
邹志刚,男,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我国光催化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任包括Nature出版社旗下<NPG Asia Materials>等多个著名杂志的编委,现任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截止到2014年底共发表论文349篇,被SCI引用10204次。获发明专利33项,包括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