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长江奔流,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两岸儿女,也正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三角洲,这个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因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正引来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将在这里崛起。
从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看,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同城化的“聚合效应”,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激发区域内城市创新的“强引擎”。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中国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同城化中寻找发展新动能。
正因为此,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同城化发展才来得如此迅猛。而同处长江江尾海头的江阴靖江,鲜明地提出加快同城化发展,共同打造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正是在把握规律与大势中,集聚并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同城化绝不是搞1+1=2的城市扩张,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时代达到1+1>2的融合发展、同城提升。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认为,这才是两地打造实验区的根本目的所在。靖江市委书记赵叶表示,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同城化发展,通过放大沿江生态优势、功能优势、协同优势,在同城化跨江融合中激发新动能。
同城化,提升了融合发展的新境界。正是基于对发展新动能的共识,两地在行动计划中指出,以产业联盟为核心,共同推动产业协同高端发展。而具有15年发展基础和经验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理所当然成为其主要载体,推动两地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环节深化融合,建设长三角特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产业集聚区。
打造“产业联盟”亮人眼球,这是其他城市群、同城化发展中的鲜有之举。任何联盟的前提都是各持所长,各有所需。江阴地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创新的优势,有发展的先势,但空间严重不足,面对“苏南四小龙谁在未来胜出”的发问,与靖江的同城联盟,会让答案更清晰。靖江有着融入苏南的目标与追求,但经济能量小于经济空间,需要“承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溢出效应,在由北向南的承接中拓展发展空间”。
联盟的重点放于“产业”,可见两市决心摒弃“企业转移”旧模式,同心致力的是在产业互补中实现优势叠加。尽管两市产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互补性似乎更强。靖江有智能制造优势,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风生水起,而规模经济是江阴的特色与优势,两地如能发挥叠加效应,在产业发展中互为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协调,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独具优势的产业集中区会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与世界角力,不能单靠一个个“指头”,更要握指成拳、拳拳相应。只有协同创新,才能带动更高质量的开放。着眼未来,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徐康宁教授分析,两地同城发展、产业联盟会打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空间,随着同城产业能级的提升,以后可以更好地对接上海对外开放资源,在开放型经济方面做出新的文章。
此言非虚。相对于上海而言,江阴靖江两地都处于“腹地”。同城化的产业联盟可以将对外开放的相对劣势转化为优势。靖江的精密制造产业园招引航空零部件产业,本土精密制造优势让客商满意,叠加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大明重工这家企业的大部件加工优势,则让投资飞机机翼加工的客商彻底乐开了花。
融合实践证明,靖江江阴能在协同创新中放大同城化的产业品牌效应,构建起区域产业优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建议,两地在同城化中,要加快推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深度融合,加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建设,加大重点产业、重要园区、重大项目的对接配套。
在协同、联盟进程中,离不开两地企业家作为同城化的市场主体来推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教授建议,两地要以企业家精神为引领,加强两地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而拓展产业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事实上,这样的交流合作、分工协同,还可以推动更多的靖江企业家向江阴企业家学习,激发他们创新创业创优的激情。
根据行动计划,两地将建立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互动合作,搭建工业互联网协作平台,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充分流通,实施产业联盟建链补链强链工程,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两地产业互联互通、协同创新、集群配套、优势互补。
大浪淘沙,动能澎湃。同城化的方向,产业协同的路径,一体化的布局,都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今后的发展,对这两个毗邻的城市必将是如虎添翼。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时代,一曲雄浑壮美的新长江之歌正被两地合唱,一场深刻的变革也许已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