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同仁堂:在欧美推广中医是个漫长过程
提及同仁堂,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家卖中药的老字号,但你知道它还销售化妆品吗?你知道为什么以前很多同仁堂的老职工都得了腱鞘炎?在欧美并不认可中药的情况下,你知道它是如何在海外开出100多家门店吗?
近日,在国家网信办组织的传统媒体法人微博“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中,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采访团来到了已经创建345年之久的同仁堂。
在中国,中医、中药是个古老、传统的行业和产品,以前的生产方式也主要以人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
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过去中药行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基本都是手工操作。
他举了个例子。“过去中药,特别是蜜丸的生产,从原料进来以后挑捡,之后清洗,最后烘干、粉碎,粉碎以后合坨,合坨之后再制丸,弄完蜜丸以后,有一个扣壳流程,就是两个盒,里面装上药以后得扣。这个过去都是手工操作,纯粹是劳动密集型,女工居多,一个人一个案子,坐在这儿,这边是药,这边是盒,拿一丸药扣盒,很多老职工都得了腱鞘炎了,因为她长期进行这个动作。”
“从手工操作到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同仁堂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而且用工也不是那么多了。”陆建国说。
同仁堂在最近的二十年时间快速发展,实现了销售收入从十几亿到两百多亿的跨越。
陆建国说,同仁堂1992年成立集团时,当时的销售额就是十一二亿,比如1991年底是11.52亿,到了2013年年末是215.94亿,提高了17.74倍,从销售收入这一块实现了一个跨越。利润方面,1991年的时候是0.81亿,到去年年末是18.91亿,这个提高了22.34倍。
当然,同仁堂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集团刚刚成立后,就在随后的四年里遇到了很大困难。“大家知道1992年,1993年的时候,也是市场经济初期,很多也不规范。当时同仁堂处在那个环境下,受到了三角债的困扰。当时销售十几个亿,外面欠款就四个多亿。品种销出去了,经销商拿走了,但是款回不来,再进一步生产就受到资金的制约。
按陆建国的说法,当时就是“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皆无”。
在这种情况下,同仁堂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内部整顿经营秩序,减少内耗。“当时我们集团生产,也有很多批发,互相打乱仗,存在内部问题。经过内部整顿以后,逐步好转。1997年抓住上市的机会股改上市,当时募集资金三个多亿。当时同仁堂有一些半截子工厂,比如在大兴有一个工厂,建着建着没钱就停了,在北京昌平也有一个工厂建到半截停下来了。后来抓住股改上市机会,利用募集资金把这些工厂全都建起来了。”陆建国说。
在同仁堂,卖的不仅仅是中药材。近20年同仁堂开发的新品种有679个。其中药品有176个。保健食品有92个,食品有288个,化妆品有123个。
销售区域也开始逐渐走向海外。截止到去年5月份,同仁堂在海外有106家门店,涉及是18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在香港有一个生产研发基地。“过去同仁堂叫生产不出京,现在已经在京外了,而且在境外。”
在集体采访中,陆建国详细介绍了同仁堂的海外业务发展等情况。
海外销售对象主要是华人
记者:同仁堂已经在海外开设了106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这些门店目前经营情况如何,在国外的销售对象是哪些人?
陆建国: 现在海外这100多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在这些地区中医药的基础应该说还是比较雄厚的,华人也多,语言的障碍也不大。其他的地方,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新西兰办了四家。这两个国家对中医药的门槛、政策也比较适合我们。
不过,按照欧洲的要求我们就没法弄,它要求你这个品种得在当地有15年以上销售的记录,我们没法找(记录)。另外,加拿大,咱们现在也有两家店,加拿大它那块也还可以,原来在英国伦敦有一家店,但同仁堂的药品品种进不去,主要是靠药材销售,经营状况一般。
其他的门店经营应该说还都是不错的,同仁堂对新设立的门店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第一年可以亏一点儿,第二年就得持平,第三年就要有盈利。所以,目前不管是海外的门店,还是国内的门店,经营状况还都是不错的。
下一步海外发展规划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文化二是人才。比如美国市场,原来我们也是一直想去,但受种种因素制约也没有开店。但现在美国很多大学里有中医药这个专业,我们就想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跟当地大学合作,给同仁堂定向培养人才,然后再去进一步拓展办店。我们目前海外100多家门店,现在也有400多员工,但绝大部分招当地的员工,同仁堂派经营管理人员,但是国内员工派下去,一年不见得回来一次,也受很多制约。如果下一步从培养人才这个角度做点工作,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国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这个也是个问题。我们在波兰也办了一个店,但这个店主要还是文化宣传,也是办了个国医馆,然后宣传中医中药,宣传这种理念。
记者:美国和欧洲市场之所以难进,是不是通过不了他们的标准?中医药的国际标准问题很难解决,怎么尽量往规范化、统一化和国际化上靠?
陆建国: 欧美目前对中药还是不大接受,实际上在美国市场中也有同仁堂的产品,但不是以药品的形式进入的,而是以食品添加剂这个角度进入的。中药都是复方产品,比如六味地黄丸,十几味,几十味的原料构成,而西医是讲成分,你这个药是什么成分,它的分子式是什么,而咱们都是植物类的药,很难和它对接。
而且中医和西医的理念,治病的原理也是不一样的,西医讲成分,某种成分对某种病症有治疗作用或者有杀灭的作用,而中医的理论是讲平衡,它是靠药性来治病。举个例子,中风的这症状,按中医的理论它就是一种热症,热症的东西要平衡那你就得用凉药。所以,比如安宫牛黄丸是治疗中风病的,在中药当中是很好的药。它这里面的成分就是一些凉药。如果你是寒的,我这儿就用温热药。
另外,中药的组方也和西药不一样,中药的组方,老大夫开的方子,有君药,有臣药,讲君臣佐使,跟古代打仗似的,有起主要作用的,有后勤保障的,药方组成针对你这个病,就跟打仗似的。理念不一样,外国人就很难理解,你这个药怎么是热的,怎么会是凉的?。让外国人接受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在全世界推广中医,应当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不断宣传这种文化,中医的理念要不断的走出去,让他们接受。
国内门店多直营
记者:国内同仁堂门店很多,这些门店都是自营吗,还是说有一些属于特许经营的的情况?
陆建国: 现在没有特许经营的情况了,这也是为了加强对品牌的保护。现在这些门店大多数是直营的,还有一部分是属于合资。合资的情况就是同仁堂控股,这样同仁堂可以派经营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这样有利于监控,也是为了保证品牌不出问题。有时候特许经营受利益驱使,往往做出一些不诚信的事。所以,我们这么多店都是直营和控股的店,没有其他的情况。
记者:同仁堂的产品大多是药品,另外也有一些保健品,这之间的业务比例怎么样?
陆建国: 同仁堂主打的品种还是中药。中药占的比重很大,比如目前一年200多亿元的销售,保健品也就是40多亿元,但保健品、食品这方面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内容。因为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还要有临床的数据,临床数据得积累,这个周期很长,保健品、食品研制周期就比药品要短。所以,保健品这块也是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