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合力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

29.10.2015  10:55
            从杭州城北沿104国道驱车十几分钟,便会到达一个叫做上柏的地方,这里,曾经有一家叫做大坞的酒厂。如今,当初的小酒坊已经变身为年产黄酒几千吨、白酒上千吨的湖州浙一家酒业有限公司,去年,企业的年产值更是达到了1000多万元。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帮扶。”负责人吴雪根说,从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诚信民营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一系列称号的获得到“浙一家”、“陈小曲”等商标的注册成功,一直以来,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护航”中,才得以发展壮大起来。   眼下,除了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吴雪根还有一个念想,那就是把当地传统的酿酒工艺传承下去,并包容性地创造出新的味道……   在整个浙江,像湖州浙一家酒业有限公司这样因为“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而成长起来的小微企业目前还有很多。记者在10月28日在湖州召开的全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获悉,截止目前,全省新增小微企业14.4万家,其中七大产业2.4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4322家,新增个转企企业1.2万家;427家小微企业在浙江股交中心挂牌融资;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在行动  政府部门合力推进   在浙江,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老百姓就业、增收、生活等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据省工商局注册登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市场主体已超过430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97%以上。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自今年4月浙江举行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被正式提出后,全省各地按照全省动员部署会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目前,全省11个市均已建立领导小组,湖州及所辖县(市、区)、台州、瑞安、海盐等地由党政一把手挂帅担任组长。同时,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目前,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等地已印发实施方案。而且各地推出务实措施。如杭州市以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为契机,打造小微企业发展的“杭州经验”;宁波市整合各类资源,向高成长性小微企业倾斜;台州市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金,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合力推进。优化市场准入方面,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力社保厅、省质监局和省统计局六部门联动,在全国率先推出“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举措,已惠及企业3万余家,平均为每个企业节省办证时间20天。鼓励创业就业方面,省人力社保厅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实施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上半年共支出补贴近6000万元;省科技厅出台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意见,计划培育新型创业服务平台1000个;省工商局出台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为创业者提供“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拓展融资渠道方面,省金融办、浙江股交中心积极创新小微企业融资产品;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工商局推进“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商标质押贷款达13.18亿元;各金融单位加强信贷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加强财税扶持方面,省级财政预算今年计划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并落实对2014年度“个转企”先进市县给予1亿元奖补;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60余亿元。深化专项服务方面,各地以“万名工商(市场监管)干部连万家小微企业”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专项服务行动。全省共走访小微企业5.2万家,帮助解决问题5000余个。强化动态监测方面,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加强对新设小微企业活跃度的分析研究;省经信委强化对工业小微企业的动态情况监测;省工商局开展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全省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分析。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 提速提质推进, 新成长新方法   在今年4月9日的“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传达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和浙江省省长李强的批示。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全面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新常态下推进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十分重大。他强调,要把“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作为全面推进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招,精准发力,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努力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浙江省省长李强则指出,要通过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着力打造育小、扶小、活小、强小的制度环境,着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当前,浙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旧产业在交替、增长动力在转换。今年前三季度,我省传统产业增速缓慢,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其中传统制造业增长不到3%;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增长19.5%,计算机通信增长14.5%),转型升级的态势已经呈现。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力,亟需要培养新主体、储备新力量。战略举措要有战略认知。   在当天的全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提出将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致力于新的成长。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浙江将在注重普惠的同时,对准“成长性”小微。重点是培育成长性的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由低散弱向高精优迈进。当前,有些明显可以成长起来的企业存在三种现象:一些企业偏爱于“戴草帽”,部分经营者习惯于小富既安,以小养小,有的即使做大了也不愿意离开个体户的“襁褓”。一些企业满足于“套洋装”,甘愿为国外企业作贴牌加工,自主品牌意识不强,利润很薄。如在日本被抢购的智能马桶,多数是在杭州下沙生产。一些企业习惯于“穿旧鞋”,仍延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和落后工艺,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革新的动力,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要强化扶持引导,研究小微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分类施策,有的放矢,精准服务,推动小微企业主动转型,在发展理念、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等方面实现提升。   会议还提出,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要有新的方法。通过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形成各类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政府来说,将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化自身改革,以“店小二”的精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能,让政府服务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搭建金融创新、要素对接、信息共享、商务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市场各类要素资源的整合、对接和利用。同时,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社会第三方参与。如省工商局已经与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下一步还将把合作内容分类分条梳理出来,抓好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类似的工作机制,树立和推广一批市场化机制带动发展的典型样板,广泛链接金融、高校、科研中心、检验检测等专业机构,帮助小微企业整合要素、嫁接资源。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全力加速, 各级各部门加油聚力   今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提出至2017年全省小微企业发展的七项目标,即新增七大产业小微企业10万家,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万家;引导“个转企”2万家,新增“规上”和“限上”企业2万家;组织3万家企业开展“双对接”,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1万家;推动3000家小微企业在股交中心挂牌;培育1000家小微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培育小微企业著名商标、省级以上“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省级信用示范企业各100家;组织小微企业专场培训3000场。   围绕这些目标,省领导小组印发了“1+X”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每年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各部门职责。从融资支持、税费减免、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措施。建立了社会化服务机制。在副省长朱从玖的推动下,省工商局与省会计师事务所、省律师事务所、省期货行业协会、浙江股交中心等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从会费中提取10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服务小微企业的执业机构。   在工作推进上,会议明确落实好“四个一批”,即建立一批重点帮扶企业名库,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优势,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建立一批“双对接”示范点,科技、金融等部门要主动跟进,建立服务企业的联络员,链接要素资源,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开放一批社会资源,借鉴新昌等地做法,集聚一批产品检测、分析研究的检测中心、实验室等社会资源,向小微企业开放;建立一批小微企业经济监测点,加强行业集聚、区域政策、发展动态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在谋划建立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和动态监测分析发布制度,各地要分层分类建立小微企业动态培育样本和监测体系,对小微企业实行动态跟踪。会议还明确注重发掘和大力推广湖州、滨江等地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骨干企业带动引领、倒逼淘汰落后产能、搭建要素对接平台、开放社会资源等工作方法,引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