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制报: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 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江苏司法行政系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交流选登
【编者按】
12月22日,省司法厅召开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研究全力投入“两聚一高”主攻仗的具体举措,进一步谋划明年工作思路,确保将省党代会的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强调,深入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要以富民导向、创新驱动、从严要求推动司法行政转型出关,全面提升司法行政为民服务质效。
13个设区市司法局局长就如何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新惠民举措、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全力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创新转型发展,进行讨论发言,现将讨论交流稿予以摘登。
南京:创新惠民举措 增强群众获得感
南京司法行政系统将重点围绕“做实基层基础,彰显亲民本色;做精法治宣传,营造育民氛围;做优法律服务,提升利民水平;做大受援范围,拓展助民渠道;做亮服务窗口,丰富便民措施;做严监管手段,强化安民保障”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理顺管理体制,搭建便民利民平台,推进主城区南北和江北新区、郊区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普遍建设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体验式”网上学法平台。下放市属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权限,研发公共法律服务产品,配合市委建立党委系统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百千万行动”,促使法律服务行业既“盈利”又“公益”。打造市级和江北两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机嵌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和人民调解等职能;增加12348接听席位,推动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破万;加强与民政、残联、社保等部门沟通对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指向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建立社区分级联系点,推广80岁以上老人遗嘱免费公证、继承公证免费代办房产证等便民举措;开展“司法鉴定服务于民”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12348平台服务网、司法行政信息资讯网和南京普法网建设,形成“3+3+N”司法行政线上服务格局,打造司法行政服务社会的“虚拟窗口”。完善电话语音汇报、电子定位等科技监管模块,推进实施432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出台加强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实施意见,切实提升社区矫正监管能力。
徐州:六大建设 开启司法行政发展新航程
徐州司法行政系统将大力推进标准化、信用体系、信息化、司法所、社会组织、司法行政人才工程等“六大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发展、社会、群众的能力水平,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创优发展。
制定涵盖司法行政各领域、层面、环节标准,让群众在法律服务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感。制定司法行政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完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职业行为规范和违规惩戒规则;建立法律服务从业人的诚信褒奖、失信惩戒等机制和信用档案、信用信息数据库,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公信力。加快构建“智慧法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司法行政职能深度融合。重点完善12348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功能。按照工作重心、人员力量、资源配置全面下沉的思路,夯实司法所工作基础;严格规范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管理,解决人员流动频繁问题;启动实施司法所建设“5年行动计划”,使司法所建设焕然一新。开展“社会组织建设推进年”活动,充分依托孵化中心,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组织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法治服务。制定人才引进标准,从招录、选任等源头加强人才选拔力度,真正把专业对口、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人才吸纳进司法行政队伍。加大考评激励,让司法行政干警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无锡:着眼群众满意 推动转型发展
深化“法润无锡”专项法律服务活动,无锡市司法局引导律师、公证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及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系统专业的法律服务;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矛盾化解组织体系,拓展公调、诉调、检调、访调、援调等对接广度和深度;推动市(县、区)司法局注册成立民办非营利的“特殊人群服务社”,为特殊人群提供临时救助、就业推介、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动后续照管良性发展,与戒毒所形成合力。
出台“七五”普法考核验收办法,建立系统、实用、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突出运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开展以案说法;强化“互联网+法治宣传”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联互融;进一步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满足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窗口。
全面深化公证处、法援中心、司法所及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通过规范机构、人员、岗位等管理,规范执业执法行为,实现系统各层级内部管理体制完善、职业配置科学合理、执法执业行为规范高效;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专业考核,加快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以“六大核心”专业为主体、其它专业为补充的专业科学、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业化队伍。
苏州:注重社会共享 做好“法治惠民”新答卷
苏州市紧紧围绕平安法治建设主线,坚持创新引领,注重融合共享,积极推动司法行政改革发展,切实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做好“法治惠民”这份答卷。
在服务发展民生上突出“准”,增强融合度。优化市场化法律服务供给结构,推动法律服务延伸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实施全过程;重点培养律师公证行业高层次人才,不断扩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实践,合力构建社会矛盾多元预防化解机制。
在特殊人群管理帮扶上突出“实”,增强转化度。以提升科技强矫水平、促进损害修复、实施精准矫治、强化队伍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分析研判模型,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监管质效;推动实施损害修复工程,深化循证矫正研究,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设立后续照管工作督导站,在基层网点设立服务站,确保措施精准,帮教合力到位。
在社会化信息化建设上突出“精”,增强贴近度。深入开展社会化和信息化建设,着力破解基层“人少事多”的矛盾;有序扩大社会参与,完善信息采集、远程监管、数据推送、综合研判等功能;筹建公证档案电子数据库,开展数据中心三期建设,强化丰富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果。
在队伍效能建设上更加突出“严”,增强满意度。全面加强队伍“三化”建设,增强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满意度;持续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全面落实廉洁从政“两个责任”;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和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推动律师党建与所务建设同步开展,切实将“两个拥护”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和执业底线。
常州:
聚力创新 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常州司法行政系统将按照“两聚一高”要求,培育创新共识、优化创新环境、服务创新主体、改革创新机制、共享创新成果,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实现新跨越。
完善《创新创优办法》,创新项目化管理,打造更多的“名局、名所、名品、名人”;成立司法行政发展研究中心,聘请高校法学院系的专家教授、司法行政业务理论骨干成立研究团队,就涉及社会司法五大工程、常州法学名家以及与司法行政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开展课题研究。依托“法治大讲堂”,开展“千人以案释法”活动;新建法治主题公园、史良法治文化馆、青少年普法互动体验馆、司法行政服务为民展示中心、禁毒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探索“互联网+”普法新模式,建立“微信联盟”,打造网上虚拟法治宣传教育中心。落实市政府《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意见》,开设行政执法大讲堂;建成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成立非公经济法律风险防范研究会,为常州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提供贴身的法律服务。深入实施“智慧法务强政工程”,严格落实“信息化应用五百工程实施方案”;从规范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补齐政法专编、调整人事管理、加强经费保障等方面,继续推动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实施“法律服务提质工程”,牵头实施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三官两师进农村(社区)工程”;加强服务产品研发、征集和编印,明确质量标准、反馈机制和跟踪优化;培育法律服务类社会组织,探索将部分成熟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南通:增强服务融合度 提升群众满意度
南通市司法行政系统将紧扣“加强服务存在感建设,提升服务发展融合度;加强群众获得感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把惠民安民作为司法行政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两条轨道,打造快捷、舒适、安全的司法行政“动车组”。
以服务发展为“主干线”,与中心大局同向共行。着力打造“项目与法务”服务品牌,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解等资源,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风险评估、法治宣传、预测预警、矛盾化解“全链条”服务;推动律师所强强联合,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有效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服务能力;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法律服务特色品牌。
以惠民安民为“双轨道”,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坚持需求导向,做到法治惠民与服务安民的“双轨并行”。将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研发与社区参与式法律需求评估工作相结合,大力加强实体阵地建设,构建矛盾纠纷排查预警信息化平台;进一步严格社区矫正通案、法制审核、提级审查报备制度,拓展安置帮教“五扶一促”内涵,扩大“回归加油站”覆盖面。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与目标指向同轴共转。推进建立流动法律援助制度,试点推行专职调解员员额制管理,推广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所“三所共建”经验;探索建立太阳村工作站,为无抚养能力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帮扶;组建受害人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帮助、心理帮助、经济帮助等服务。
淮安:坚持为民需求 加快形成司法行政惠民新模式
淮安司法行政系统将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等职能作用,坚持为民需求,在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快研究形成公职律师与公司律师制度、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意见落地生根、加快推动“谁执法谁普法”立法、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制定实施、法律援助基金会建设等;推动“互联网+司法行政”项目化运作,打造“律企同行+”“网上调解”等互联网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新机制;实施“法律快车村村通”“法律援助全覆盖”“普法达人淮上行”“公证敬老月”“社会组织法治孵化”等便民利民工程,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司法行政规范体系,强化对政法专编落实的督查考核,开展信息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等培训;加大“智慧淮安”推进力度,与公安、民政、审判等实现数据共享共治;加快市级信息流转协同中心建设,推广“2+1+N”一体智能化平台和各信息系统,强化互联网产品开发力度,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全面推进医患纠纷“一体化”调处。在现场受理的基础上,新建门户网站和400电话报警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受理;建立医疗责任保险赔付处理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医患纠纷风险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一体化”防范。开启“互联网+律企订制”新模式,采取共性问题网上互动、个性问题私人订制,进一步做好规模以上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工作。
宿迁:创新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
宿迁市司法行政系统将以“创品牌、强短板、促提升”为理念,大力实施“打响一个品牌,抓牢两项重点,补齐三块短板,实现六大提升”工程。
进一步强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引进更多的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健全完善各项便民惠民服务机制,推进“一村一顾问”制度实体化运行;加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的收集、研判和分析,逐步形成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2348平台、移动互联客户端等协调联动、融合发展的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
深入开展“双严”系列活动,切实加强特殊人群管控。紧扣医患纠纷、征地拆迁、土地整理、交通事故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培育全民法治信仰,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在全社会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补齐队伍不齐、业务不精、创新不足等三块短板,全面落实司法行政干警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重点解决好基层司法所职级待遇等难题;定期开展各类专项业务培训,提升司法行政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协调融合力度,整合资源,打好组合拳,走出创新路子。
着力推进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法治惠民工程、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法治护航工程、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的法治阳光工程、人民调解和特殊人群管控的法治平安工程、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法治强基工程、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的法治创新工程,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迁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坚强法治保障。
连云港:
聚焦惠民 在办实事中实现更大作为
连云港司法行政系统将以“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目标,聚焦惠民,提升实战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打好“两聚一高”主攻仗。
以法治惠民为导向,坚持有形化推进、项目化运作、责任化考评,实行局领导项目挂钩制度,逐级逐项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抓好项目落实、过程管控、目标推进;通过精细化项目管理,激发基层干群干事创业活力,有效积聚司法行政发展正能量。实施法治宣传“猴娃说法”工程,陆续推出《“猴娃”说宪法》《“猴娃”说环保》《“猴娃”说预算》等系列作品,推动“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实施法律服务“转型护航工程”,组建“一带一路”外资企业法律服务团,主动有序介入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建立项目督察巡访机制。实施“法在身边”工程,构建“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医患纠纷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行政服务站、人民调委会及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提升司法行政服务站的专业服务水平。对接导入民政、老龄委、残联等部门数据,实施法律援助“免审互通”工程;协调法院实现信息互通,使困难群众在享受法律援助的同时,在法院审判中也可享受相应的司法救助。实施特殊人群“技能防控”工程,在全市范围构建社区控制、定位控制、视频控制、数据协作的动态管控网络;探索建立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动态管理系统,推动服刑人员远程会见帮教视频系统全覆盖。
扬州: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彰显职能作用
扬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围绕“两聚一高”,加快转型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治宣传与创业实践相融合,依法解决在创新创业、企业发展重组中遇到的矛盾纠纷;突出宣传服务创新创业主题,推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和律师“以案释法”常态化。组织普法讲师团开展法律知识巡回讲演、领导干部年度述法、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活动,将法治教育列入企业员工入职任职培训、安全生产业务培训内容,抓好《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全屏计划”,推动全社会形成依法致富的浓厚氛围。以公共法律服务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指引,着力打造以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县(市、区)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中心为主体、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为补充的整体架构;在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劳动仲裁与商事仲裁巡回庭、交通事故及医患纠纷调解窗口;构建城乡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法律服务平台,推动服务资源向社会治理末端延伸;对市、县、乡、村四级平台精准定位,开设法律服务“微访谈”工作室,让群众享受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组织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组建法律服务团,为辖区农民合作社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服务、矛盾调解等全程提供法律保障;开展“法治惠农·春风行动”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法润扬城·阳光拆迁”工程,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泰州司法行政系统立足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和法治保障职能,着力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法治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型升级。
出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打造集上市挂牌、投资融资一站式法律服务的“新三板”工作室,与省内外高端律师事务所打造“精专合作联盟”;开辟公证服务“绿色通道”,对涉及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律事务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办理、优惠收费,全力服务泰州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建立市民法治需求在线调查及信息发布系统,以“用法端”需求变化拉动“普法端”供给侧改革;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促进示范创成率与依法治理水平双提升。
落实《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办法》,推行放宽经济困难标准、扩大援助事项范围、开辟“绿色通道”、畅通申请渠道、简化申请程序等惠民便民举措;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全市统一运行的12348话务、网络、新媒体一体化信息平台,将12348真正打造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免费法律顾问”。
推进人民调委会规范化与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实战化建设,培植一批“能人”调解室,在涉法涉诉联合接访中心、政法各部门、医院、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平台建立律师接访服务中心(窗口),做好矛盾疏导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严格落实重点时段特殊人群管理要求,完善突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探索建立矫正微信公众号、微信圈,综合运用语音汇报、电子定位、生物考勤等技术手段,提升大数据背景下特殊人群管控质效。
泰州:紧扣“两聚一高” 提升法律服务能力
镇江:以“两聚一高”引领司法行政事业新格局
镇江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学深悟透省党代会报告中蕴含的新理念、新目标、新部署,以“两聚一高”引领司法行政事业新发展。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创新转型主战场。充分利用共建院校智库、漫修法律风险研究所等资源,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研究力度;深入开展“法润镇江·法企共建”专项活动,进一步推动在民营、小微企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和民间借贷领域专项整治,加强建筑行业、商会及劳动人事争议、职工维权领域的律师工作站与调解团建设。
以更加融合的思路落实法治宣传主责任。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组织举办领导干部法治报告会、“七五”普法演讲比赛、法治沙龙、普法微公益创投、国家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日等重点活动,推行“互联网+”普法惠民服务,抓好青少年普法“源头工程”,深化普法示范学校评选。
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凸显富民优先主基调。持续推进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居司法惠民服务站和律师工作室的实体化与规范化运作,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审查的对象和事项,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参与申诉案件代理、法律援助与公共突发事件信访案件的有效衔接机制;重点督办好农民工集体讨薪、特大交通事故、重大自然灾害等复杂疑难案件。
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夯实维稳管控主阵地。加快校园、旅游、环保、物业等调解组织建设,协调落实城区医患调处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网格化排查预警机制,继续加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标准和衔接配合规定,推进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引导专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打造后续照管的“镇江模式”。
盐城:
补齐短板 实现司法行政转型发展
盐城司法行政系统坚持群众需求导向,补齐短板,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围绕聚焦富民的发展,围绕做实司法局、做强司法所、做优司法站、做活服务社等四个环节,推行“大窗口小机关”模式,全面构建“互联网+”信息主导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实战效能;以“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为主要内容,打造司法站“升级版”,推进司法站与社会组织建设相融合,与村居调委会相统筹,全面打造基层一线实战平台。建立法律顾问参与村居重大事务决策制度,建立基层法律援助联系点,建立健全村、组、户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强化农村两委法治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农村干部的法治素养。积极实行项目化管理,整合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司法鉴定等内部资源,探索将部分成熟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吸纳热心公益的企业加入,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大力加强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镇、村三级专职调解员;加快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着重推进市、县两级医调中心建设,实现财政保障、调解人员、工作平台、协调配合的“四个到位”,切实维护矛盾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