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锐:“科技海绵”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25.11.2015  02:18

  原标题:叶锐:“科技海绵”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厂房内,一个青年人拿起一块白色泡绵放在水中,瞬间,满满一缸子水被吸走一半。他捧起吸满水沉甸甸的泡绵,放在前来参观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手上,并将一朵漂亮的玫瑰插在上面,整个过程,泡绵没有滴下一滴水。陈章良问:“里面的水够这朵花活多久?”得到的答案是,直到它彻底凋零。

  这块泡绵的吸水能力是普通海绵的6倍,展示它的青年人是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副主任叶锐,而他手中的这块白色的“科技海绵”正是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发生产的三聚氰胺泡绵。

   和老牌企业一起成长

  7年前,还是四川大学化工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叶锐面临抉择:接受老师邀请,留校做辅导员;还是去企业,把学到的知识“变现”?

  毕业季,许多企业来川大开办招聘会,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玉龙化工也是招聘大军中的一员。和当时所有老牌化肥厂一样,玉龙面对国内产能过剩的市场局面,正经历着一场“寒冬”,急需一次转型,并为此求贤若渴。“当时来招聘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正在从传统的化肥企业向化工企业转型,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转型升级”的挑战让叶锐热血沸腾,他决定到生产一线试试看。

  刚到玉龙,叶锐担当三聚氰胺指挥部的技术人员。他主动要求到每个车间去实习,不放过每一个生产环节,学习每一项生产技术,他的勤勉好学、爱岗敬业,以及不怕吃苦的劲头得到大家认可。2009年10月,公司组建新项目——年产5万吨三聚氰胺,叶锐被调到新项目做现场设计代表,并在指挥部负责员工技术培训。

  很快,叶锐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为技术处处长,也成为这家老牌国企的副总经理。“如果在大企业里,我也许只是整条产业链上的一颗螺丝钉,在这里,从项目设计、管道选型、工程整体优化,玉龙让我亲身经历了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他说。

   德国人能做到,中国人也能

  在玉龙化工的厂房内,一个大大的“”字映入眼帘。叶锐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玉龙隔壁,另一家大型国企刚刚完成整改兼并,这让叶锐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要么变、要么死!他和一批进入玉龙化工的青年技术人员一起,扛起这家遭遇行业产能过剩的老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担。

  2013年12月,“10万立方米三聚氰胺泡绵”产业化项目正式立项,“2014年3月奠基,当年9月就顺利建成并投产,仅用不到7个月就完成项目建设并一次性开车成功,创造了三聚氰胺泡绵行业的奇迹。”叶锐说。

  提起当时在新项目工作的情景,叶锐至今记忆犹新。“为了这个项目,大家通宵加班,尤其是在即将开车生产的那几天,我兴奋得连觉都睡不着,就在生产线上守着。当看到不到4个小时就生产出了优等产品时,大家都欢呼雀跃,那种喜悦只有在真正努力付出后才能体会到。

  一提到“科技海绵”,叶锐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他拿出一块三聚氰胺泡绵给记者展示:“这个东西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阻燃、吸音降噪、保温隔热、清洁以及热稳定性的超轻质材料,是新型的环保海绵!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是用这个材料做吸音材料。”叶锐说,“2008年以前,只有德国的巴斯夫(Basotect)可以生产出来,我们要从德国人手里花钱买,每立方米七八千元。”如今,中国人也可以生产出性能领先的三聚氰胺泡绵了,德国人的市场售价也因此降低了一半!叶锐的团队还开发出高密度和憎水性泡沫,极大地拓展了三胺泡沫的应用领域,该产业化技术刚刚通过国家工信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让更多人知道“科技海绵

  比起让中国在三聚氰胺泡绵领域扬眉吐气,对叶锐来说,这个项目还有一个更朴实的意义:“项目竣工投产让玉龙公司进一步延伸了‘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有效提高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创造了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玉龙的7年,叶锐主持完成了以三聚氰胺为核心的三聚氰胺及三聚氰胺基的高性能阻燃新材料的产业化开发和项目建设,项目总产值已实现18亿元,利税达3.3亿元。

  他并不希望对他个人做太多的报道。“来帮我宣传一下三聚氰胺泡绵吧!”为了能让更多人知道“科技海绵”,今年他开始和销售人员一起到全国各地参与各种推广工作。叶锐笑称,自己成了“全能型选手”。

  原标题:叶锐:“科技海绵”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稿源: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