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布袋戏遇上山西“老白汾”
中新网太原9月27日电题:台湾布袋戏遇上山西“老白汾”
作者范丽芳
“我第一次来山西,临行前,家乡的兄弟们劝说我这边的汾酒很好喝,一定要尝一尝。”严仁鸿正忙着张罗随行的“布袋人偶”,只能探出一丝时间和来往的人聊天。
布袋戏并非台湾土生土长,史载源于明末清初,起于福建泉州。又被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又兼备中国传统戏曲特性。自从清代发展以来,日趋普遍,戏班的组成也渐由个人转为师徒相承。此间,有不少福建艺师或自台湾前来习艺的艺师返台,将掌中戏流传到台湾,广受民间欢迎。
严仁鸿这次带着家乡古老木偶戏,来山西参加第25届中国图书博览会,在台湾展区外围进行展览表演,引来山西市民围观拍照。25岁的太原男孩司超是一名资深追随者,儿时在家乡电视台曾看过布袋戏演出,“从那时起我就搜集好多相关信息,算是超级‘粉丝’吧,你们不懂的,都可以来问我。”
记者在现场看到,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后有声音演员配合,整体表演形式类似内地传统的皮影戏。
“以前布袋戏常在庙堂之外表演,常能引人注目”,严仁鸿仿佛看到曾经的繁华景象,“现在愿意继承的人少了,这么多娱乐方式占据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哪还会有人愿意追随呢?”随着布偶表演者的老龄化甚至纷纷去世,皮影戏已慢慢在民众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经的色彩。“制作布偶头有几十道工序,老师傅们渴望把技艺传给下一代,很少有人愿意接过‘衣钵’。”
这种传承窘境引起了台湾社会的关注,一部分有责任心的人在努力“寻医问药”。严仁鸿本是台湾吴凤科大的专教行销管理的老师,几年前看到朋友做布袋戏的保护工作很吃力,“我当时想看能否结合我的专业,运用新的演绎手法,与现代传播结合。”
“这是个猪八戒,你看不出来吧?猪头人形大脸变成了长发的美男子。”指着一个半米高、形似日本动漫形象中的“圣斗士”,严仁鸿坦言,尝试着在传统的人物身上加一些流行时尚元素,一部分年轻人很喜欢,但是传统的老年人,他们觉得把传统人搞得“不三不四”的,不是很理解。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山西,土地上留存着诸多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无法让这些传统艺术更入人心,许多古老技艺面临着如同布袋戏一样的传承困境。
“原来卫青、霍去病、狄仁杰都是山西人,不来不知道。以前只知道关帝圣君是山西人,他在台湾很出名的。”严仁鸿坦言,一直以来都认为山西相对封闭,了解不多。“不过来了觉得好多了,很亲切,尤其是这里的人,很热情周到。”
“这些都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当然不能流失。”严仁鸿有个愿望,把布袋戏拍成电影,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忠孝节义”。(完)
原标题:台湾布袋戏遇上山西“老白汾”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