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妈变成“养生迷”……(聚焦·养生,你真的懂吗?(上))

03.11.2017  20:11

陕西咸阳一名八旬老教授连续8年买大量保健产品,家中堆满了各类纸箱子,均是购买保健品积攒的。
  人民视觉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如今,富起来的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热衷养生之道。那么,什么才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养生?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养生,你真的懂吗?”专题报道,希望大家一起参与探讨。

——编  者

保健品盯上老年人

老年人热衷于吃保健品,反映了“银发族”对医药产品及服务需求旺盛,而社会未能给老年群体提供足够的医学支持和养老服务

每天早上6点多,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的陆大妈准时到附近小公园,练练广场舞,抖抖手脚,舒缓筋骨。吃完早餐,再去附近一家店坐按摩椅,老姐妹们每天在那里集合聊天。其中,养生是她们最爱聊的话题。

没多久,陆大妈就从店里订购了一台按摩椅回家,价格几万元。女儿觉得太贵了,苦苦相劝,也没能拦住陆大妈。后来陆大妈又陆续买了三七粉、带中草药包的按摩仪等,还让女儿从网上买了一堆软骨素、鱼油、维生素片。睡觉前,要用草药泡脚、绑腿、按摩。她平时最爱看的是本地电视台一档养生节目,看完之后就照着做。

陆大妈所住小区门口的店铺有不少开讲座的,她有空也会去听,有时还会买一些养生水、养生杂粮等,堆满了屋子。陆大妈参加过不少“免费”活动,比如去某保健品公司基地参观、采摘等,每次都会买不少东西。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亿,很多人热衷养生讲座,痴迷“养生秘方”,“中国式养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前段时间,媒体揭露的伪专家刘洪斌等,就是养生乱象的一个缩影。中国消费者协会总结了老年人十大消费陷阱案例,其中大多与保健品消费有关,老年人通过广告、电视购物、专家推荐、养生讲座等渠道,购买号称能治好病的保健品、治疗仪等,盼望治愈各类老年慢性病,结果事与愿违。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齐海梅接诊过不少盲目养生的患者,其中一位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这位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很高,患糖尿病多年,常年需要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听朋友介绍说有一种中药保健品,吃了以后能治好糖尿病,不用吃西药了,没有副作用。于是,该患者买了很多盒这种保健品,开始吃起来,血糖确实也不高了。直到数年后发病,才知道自己得了肝癌。齐海梅检验该保健品成分,发现它不仅违规添加了西药降糖成分,还有铁成分,造成患者肝脏内铁沉积,导致肝癌。

这样的病例让齐海梅十分痛心。每次接诊,她都苦口婆心告诉患者,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不能盲目吃,要问医生的意见。齐海梅发现,表面看,老年人热衷于吃保健品,与保健品过度宣传推广、老年人医学科普知识欠缺有关。从深层次看,反映了老年人对医药产品及服务需求旺盛,而社会未能给老年群体提供科学、易行、足够的医学支持和养老服务。

老年医疗供给有短板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能仅仅专注于疾病治疗,还要着重于维护身体功能,提供连续性的照护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避免“长寿但不健康

齐海梅认为,根据不同健康状况,老年大概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健康老年阶段,身体功能有些下降;其次是慢性病阶段,往往多病共体;三是失能半失能阶段,表现为自理生活能力欠缺,有些还可能发展成痴呆症;最后是临终关怀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下降,越来越多老年人患上慢性病。慢性病不可治愈,失能之后更加痛苦,即使是医院用现代化手段也只能控制症状,不能根治。”齐海梅说。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长寿但不健康”,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是总人群的2.9倍,住院人数占总人群的1/3。随着年龄的增加,即使未患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功能减退导致的失能与残疾,需要综合连续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他们从保健到诊疗再到护理康复的要求。

每位老年人都期盼自己有一个幸福、健康、快乐的晚年,不仅老有所养,更能体面从容地老去。”齐海梅分析,医疗服务的重点是老年人,但现有的专科诊疗医学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因身体衰老衰弱所需的综合连续服务需求,包括从预防到治疗、护理、康复的服务。需求和供给对接不上,老人普遍认为医院医生没什么用,转而寻找偏方,而保健品公司抓住老人的心理,乘虚而入,过度宣传疗效,引诱老人购买。

现在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老年人诊疗的关注重点,已经转向功能维护,而不是解决疾病本身。”齐海梅认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能仅仅专注于疾病治疗,还要着重于维护身体功能,提供连续性的照护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疾控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分级管理,基层全科医生团队对老年人提供“包干到人”的签约服务,把老年人的健康重点管理起来,加强指导;培养老年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四位一体”人才,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护理、康复的需求。

严防保健品宣传越界

保健品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生理基础功能,如果盲目补充,反而增加身体负担。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宣传疗效和夸大作用

中国人有信奉药食同源的传统,希望改善饮食来达到养生目的。但是,由于很多老年人对保健品认识不足,误把保健品当成养生“法宝”。

保健品过度宣传推广,夸大作用,乱象丛生,对老年人健康造成隐患,必须加强监管。”齐海梅说,保健品的作用主要是维护生理基础功能,对那些不能正常饮食、运动的老人补充不足的维生素、蛋白、纤维、益生菌等,会有一些作用,促进抵抗力提高。如果盲目补充,反而增加身体负担。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宣传疗效和夸大作用。比如,鱼油就是不饱和脂肪酸,一般人正常吃饭时多吃鱼就可以摄入,满足身体需要,没必要额外补充,鱼油也没那么多神奇作用。

齐海梅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对不科学、有害、违规的商家进行清理,加强对保健品广告的管理力度,同时增加保健品信息披露和正面科普,及时披露不符合要求和标准的保健品。

迷信养生偏方,是不是老年人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陈天勇认为,老年人注重养生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正常需求,因而也容易成为保健品销售的重点对象。他分析,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减退,对一些新异、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减弱。老年人的社会网络退化,获取养生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尤其缺乏获取科学养生知识的渠道,愿意相信电视广告等宣称的疗效。更重要的是,伴随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功能的减退,老年人更需要亲人关心和精神慰藉,但子女工作较忙,无暇顾及老人需求,而受过训练的保健品推销人员很热情,懂得揣摩老年人心思,老年人愿意跟他们接触,从而被诱导购买了大量保健品。

陈天勇建议,家庭支持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家人应主动关心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帮助老年人获取更多科学的养生知识。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媒体养生栏目的监管,媒体也要加强自律意识,杜绝虚假夸大宣传,传播权威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延伸阅读

老年人养生消费陷阱案例

网上看病有陷阱:商家不告知具体名称和地址,每次都是通过快递公司进行药品、保健品和钱的交换,所收到的中药均无处方、无说明书、不开据发票。

免费承诺藏陷阱:拨打商家电话,商家说他们有特效药,一用就灵,无效退款。发现不管用后,却再也联系不上商家了。

虚假广告设陷阱:广告将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一字不提使用禁忌,收到货发现心血管病人不适宜使用,商家不退货、不接听电话。

养生讲座变陷阱:酒店举办健康讲座,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自称是北京某著名医院退休的医生亲自把脉看病,并积极推销某保健品,买了服用后头晕,酒店说办讲座的人已经退房。

保健品和药品混淆成陷阱:某小报赫然写着:千年传世秘方重见天日,最多三个周期,肯定康复。号称对三高、脑病、前列腺增生、失眠等多种老年病都有疗效。快递公司把“”送来了,打开一看,其实是保健品。

(摘编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3日  19  版)


(责编:袁勃)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