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乡土人情:农民年收入万元 一年随礼需三四万
上篇:变味的乡土,沉重的人情
龙虎网讯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人情往来,尤其在农村。适度的人情往来确实能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曾经淳朴的乡土民风已经变味,人情消费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成为压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负担。国庆期间,武陵山区的村民丁祥威可忙坏了。由于当地政府规定国庆之后禁止随便摆酒,村民们都争着在国庆节期间将撒出去的份子钱收回来,他每天要参加四五个宴席。
千里之外的安徽六安,小伙马俊中一直在上海工作,今年国庆节回到老家本想清静一下,不想却更加忙碌:“国庆7天,我有4天都在参加喜宴,还有3天在去参加喜宴的路上。”
半月谈记者在中西部农村采访了解到,村民们节假日不得不应付无穷尽宴请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摆酒名堂很多,大体上可以用‘三生(升)三事’来概括:三生(升)即生日、生子、升学;三事指婚事、丧事、杂事,前两个事好理解,后面的杂事包含内容就多了,购车、买房、搬家等,只要想办,就有理由办。”丁祥威说。
三峡库区一村支部书记赵祥瑞透露,村里一村民考了驾照,竟然也办起酒席来。
皖北基层大学生村官张宁告诉记者:“一些农民长期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开始变得只看钱不认人,认为随礼多就是把自己看得重,给的少就是不给面子,相互之间还会因利益不平衡而产生矛盾。”
无法承受的礼金
丁祥威清晰地记得:20年前办酒席讲的是人情,那时候送鸡送蛋,送米送面,礼轻情义重。“现在,办酒席讲的是份子钱,再穷也要把份子钱凑足,礼金已经成为村民沉重的负担。”丁祥威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年至少要参加40次左右酒宴,每次礼金最少100元,一般200元~300元,多的500元~1000元,平均1年要在这方面花费万元以上。“我的交往面还是窄的,有些人家一年要随三四万元。”丁祥威说,农村人一年种庄稼的收入也不过万把块钱,还不够交份子钱的。
西部某贫困县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往年每个暑假,他光升学酒要吃二三十席,光礼金就要送四五千元。
占明是安徽省阜阳市人,去年刚从大学毕业,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近来他发现自己经济越发吃紧,算一算开销才发现,罪魁祸首就是“赶人情”。在他看来,“赶人情”已经不是为了情,而是为了钱、为了面子、为了不吃亏,俨然成了“赶钱情”。占明说,刚刚过去这一个月就有4个同学结婚、一个同学宝宝满月,工资几乎无存,经常吃泡面,要不就到父母那里蹭饭,感觉经济怎么都独立不起来。
除了你来我往这种正常的酒宴,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要获得办事方便或是一些稀缺性资源,一些农民还将“赶人情”视为“敲门砖”,通过参加基层干部的酒宴来达到某种目的,这给本来就愈演愈烈的随份子、赶场子更添了不少“灰色”意味。一些村民告诉记者,虽然平时没怎么和村干部接触,但是不去怕得罪了村干部,导致一些惠农补贴、补助无法享受。既然去了,人家是村干部,份子钱少了,岂能看上眼?
身不由己的游戏
重庆万州区走马镇走马社区党支部书记向秀发说,人情消费玩来玩去,到了最后谁也不赚钱。
安徽安庆某镇的吴永贵今年50岁,在当地经营着小本生意。他和爱人千盼万盼终于盼到儿子在今年国庆节成了婚,但这一场婚宴也让他花光了几年来的家庭收入。
“一共摆了30桌酒席,请了我们县城里最好的婚庆公司,婚宴所有的开销在一起大概花了20多万元,减去收回的5万元礼金,大概花了十几万元。”吴永贵心疼地说,“我们农村人都爱面子,你不摆会被人说、会被看不起,只能硬着头皮上。”
主人喊累,客人也喊累,可如此累人的酒席为何无休无止呢?一些村民道出了缘由:大家都觉得这种吃请的风气不好,但是又都没有办法,别人请你,你不可能不去,你这次参加了别人的,又觉得不回请就吃亏了,所以找机会自己也办酒席。
“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办酒席是为了收份子钱,但是不去又不行,没钱借了钱也要去,就怕别人在背后讲闲话。”曾在三峡库区某村当过村支部书记的杨永生说,许多村民已经厌倦了这种游戏,想尽快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半月谈记者 韩振 马姝瑞 实习记者 吴慧珺)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李袆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