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上大学 变养老为“享老”南京首家社区老年大学见闻
6月27日,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奥体社区党群活动中心二楼,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奥体社区乐享老年大学舞蹈班的20多位学员翩翩起舞。一曲结束,家住丹枫园的学员刘训兰说,“没想到退休后能重拾年轻时的舞蹈爱好,在家门口‘上大学’,一点儿不耽误做饭、接孙子!”
“乐享老年大学是南京第一家开在社区里的老年大学。”奥体社区党委书记高建明告诉记者,奥体社区地处河西新城中心区域,下辖海棠园、丹枫园、紫薇园等6个小区。社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4%,多为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高,“上学”需求由来已久。
家住海棠园的宋文梅2012年年底退休,在家歇了一年后,觉得整个人都要废掉,就想上个老年大学。一打听,金陵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她的同事凌晨5点去排队都没报上名,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科利华中学的退休老师张小榕运气好一点,经朋友推荐进入鼓楼区的华夏老年大学。但公交车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她上了半年就没再去了。“我们社区有很多舞蹈爱好者,一直盼望有个专业的老师指导一下。”刘训兰说。
“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治理的发力点。”高建明说,为满足老年人群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去年9月社区与钟山老来俏老年艺术大学合作,用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在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办起老年大学,开设朗诵班、书法班、模特班、摄影班等7个班级,社区近200位老人在家门口“背起书包上学堂”。
“社区办老年大学,居民拍手欢迎!”奥体社区居委会主任成静说,“去年刚开班,由于报名太火爆,不得已限制居民最多只能报两个班。今年舞蹈班开班时,规定每班不超过30人,还是引来170多人报名。有的居民不住在我们社区,却将户籍留在这儿,就是为了回来上课。甚至有附近社区的居民前来报名,我们只好劝退。”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让老年居民“学起来”“乐起来”。“社区老年大学的同学都是邻居,下了课大家还组织一起练习,我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张小榕说。“我报名参加朗诵班,不但丰富了退休生活,连教育孙子都有了‘底气’。我是盐城人,之前给小孙子读故事,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经过专业老师3个月的指导,很多‘土味儿’发音都改过来了。”宋文梅说。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还让更多的老年居民“走出来”“动起来”。“海棠园有位81岁的中学数学老师,老伴和子女先后去世,常年闭门不出。”社区网格员胡静说,“老年大学开起来后,我们几次搀着她到课堂上‘旁听’,后来她自己报名参加了书法班和演唱班,整个人都变开朗了——从前经常对人爱答不理,现在隔着老远就跟我们打招呼。”
更重要的是,老年大学催生一批社区志愿者队伍。“排我一个执勤!”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前夕,奥体社区发布信息征集志愿者,舞蹈班的曹志云第一个报了名:“享受社区的免费资源,我也要为社区做点贡献。”国家公祭日期间在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站岗执勤、小区夜间巡逻、日常巡河护河、扫黑除恶宣传……奥体社区的各种志愿活动中,都能见到老年大学学员的身影。
“社区常住人口1.4万多人,一共只有13名社工,单靠社工的力量,很难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办老年大学用的是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对社区居民是免费的,因此我们设置了一个‘硬杠杠’——上老年大学就要参加三次社区志愿服务。”高建明介绍,单一个海棠园,老年大学开办之后,登记的志愿者人数就翻了三番。
“目前南京140多万老年人口中,能进入老年大学进修的不足百分之五,社区各文艺团体覆盖的老年人比例也只有约10%。”南京建邺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社区办老年大学,既满足老年人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又为老年人结交朋友、丰富生活搭建了平台,“老年大学+社区服务”还让老年人成为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的主力军。
今年下半年,奥体社区将举行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参加艺术节的积极分子,就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清竹园居民黄莉萍说,“在老年大学学才艺,到文化艺术节展示才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从‘养老’变成了‘享老’!”(鹿 琳)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