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村容变了,心头亮了,青壮年都回来了
留下了乡亲,也就留住了乡愁
省道123的西侧,石臼湖的东边,围坝下,有个村庄叫乌飞塘。村口一排参天的香樟枝繁叶茂,村内房屋交错,窄窄的水泥路沿着低矮的绿篱笆延伸到每家每户,各个院落都晾着年货。
全村400余户,1600多人,青壮年几乎全都回村,务农的务农,创业的创业。夜色降临,外出做事的人,或开车,或结伴骑着电动车,陆续赶回家。户户灯光明亮,家家饭菜飘香,老、中、少一家人共进晚餐。
村东边,跨过省道,是5500亩蔬菜基地。早上9点,司徒福顺和几名老农,已在大棚里忙了两个多小时。采收、吊蔓、锄草,个个忙得冒热气。他们收了茼蒿、芹菜和上海青,中午有合作社的经纪人来收,司徒福顺说,这一天能卖3000块钱。司徒福顺承包了125亩蔬菜大棚,100亩水稻,2014年纯收入15万元。
“辛苦是辛苦,但过得安心。”司徒福顺和爱人原本在开发区上班。2011年,听大哥说种菜的收入是上班的双倍,司徒决定回老家学种菜。从15亩地,到上百亩,他越干越顺溜,经济越来越宽裕,接连装修了老宅,买了新车。晚上守着两个女儿做功课,早上把女儿送到学校,再也不用一家人分两地,一心挂两头。
在乌飞塘,像司徒福顺这样回来种菜的人不少。司徒加入了华成蔬菜合作社,种苗、肥料、消虫剂,都从合作社拿。卖菜也交给合作社的经纪人,一月出3000元工资,市场卖多少,就算他多少。每月交500元财务费,有专人为他算账,每天的销售,清清楚楚。司徒福顺说,这样种菜,省心。他只要做好茬口安排和田间管理。司徒请了6名常年的帮工,都是60岁上下的老人,一人一天六七十元工资,每月满勤,还给满勤奖,每年拿出利润的30%分给帮工。
乌飞塘原本不种菜。2009年,全村、全镇没有一片蔬菜大棚。那年,在无锡种菜的路晓华回到老家,正逢镇上搞标准化农田。路晓华决定回乡创业,领着13户人家,承包了1000亩地,成立了华成蔬菜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有3000亩蔬菜地,300户会员,一年销售3000多万元。去年,华成还成为南京青奥会蔬菜供应示范基地。
这里的上万亩田地被划为省政府的永久性蔬菜基地,镇里做规划,预留了5000亩种菜的地。路晓华说,政府支持力度大,平整土地、修路筑渠,全是上面掏钱,这让大家安下心长远谋划,舍得投入,今年合作社还要再流转700亩地。
乌飞塘所在的和凤镇是农业大镇,副镇长刘昌红说,各级政府已为蔬菜基地投入了5000多万元。这片基地现有三家合作社,700余户,户均年收入10万元,70%以上的种植户都达到了平均水平。这两三年,和凤镇至少回来了五六千名青壮劳力。他们种菜种苗木、养虾养蟹,搞粮油交易,还做生态农庄,衍生的产业也让一批人富起来了。
村口,徐孝飞开了一家名为“乌飞塘特种水产”的生物制剂店。老爸送货、老妈烧饭做家务、老婆看店带孩子,徐孝飞自己进货、跑塘口配药,剩下的时间就趴在电脑前,跟踪新配方。他加入了同行的QQ群,里面都是和他差不多大、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家习惯在网上交流信息。问他一年收入多少,徐孝飞笑笑,“大概是我在外面上班的七八倍吧。”徐孝飞说,现在赚钱机会多,很多同学、朋友都回来了,晚上打牌,不愁找不到人。
在杭州工作的张长建也回到乌飞塘开起了网店,专做印章。村上请了保洁员,他喜欢村里的干净、宁静和鸟语花香。村里还有四五家网店,有的卖布料、有的卖衣服。快递员来回穿梭,不动声色地把小村和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
回乡后,张长建经常和同龄人聚在一起聊创业。乌飞塘多好啊,交通便利,到省会不过1小时车程。边上的石臼湖是著名的观鸟胜地,周边水网密布,蔬果飘香。“来旅游的人会多起来,我准备做个性化的篆刻工艺品。”张长建说,不仅本村人都愿意回来,外面的人也看中了这里独有的资源。
年轻人回来了,村里成立了党群议事会。村里的事,大家投票表决。环境整治,只搞卫生,不搞拆迁。全村新挖了当家塘,新盖了幼儿园,修了路,做了绿化。“我们这还不算很富裕,看上去也不气派,可我们年轻人都回来了,人气旺就是发展的宝贵资源。”村支书付春红说。
本报记者 颜 芳
本报通讯员 赵敬翔 杨长喜
2015年1月23日《新华日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