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阅,他们代表江苏与国共荣
抗战老兵、支前模范、时代楷模……
受阅,他们代表江苏与国共荣
张玉华 李修英 陈乐扬 陈廷儒 庄印芳 于秀珍 李兰英 李成兵 题图为纪念大会升旗仪式护卫方队的队员在训练中。 新华社发
9·3大阅兵,受阅观礼的人群里有一群江苏人:抗战老兵张玉华、李修英、陈乐扬、陈廷儒;支前模范庄印芳、曹冠祥、李兰英、陈必华、于秀珍、金炳元、殷寿松、胡士英、李成兵;时代楷模赵亚夫;南京军区的王秀斌、周夕根等4名将军担任方阵领队…… 穿越历史烟云,记忆不曾忘却。天安门前的此时此刻,他们代表江苏,与国共荣! 血与火的记忆:我的抗战岁月 张玉华、陈廷儒、李修英、陈乐扬,这些名字,和无数个光荣的名字一样,不仅被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所铭记,更被镌刻在了共和国的史册上。 张玉华:一颗子弹至今还在体内……………………………… 70多年过去了,可对百岁传奇老将军张玉华来说,一幕幕场景仿佛还在昨天。 1938年3月23日、4月29日、5月3日和5日张玉华率领部队连续四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5月14日,日军甚至动用了海、陆、空力量向我军发起攻击:600名陆军,约100名海军,4架敌军飞机向我军俯冲扫射,但日军陆、海、空的立体进攻,也没能越过我军防线。当天中午,日军退回了威海。 1940年3月16日,担任胶东五支队三营教导员的张玉华随部队参加了徐向前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孙祖战斗。当时敌人为了摧毁我抗日民主政权,纠集了大批日伪军,向沂南县的孙祖镇进攻。张玉华所在的三营于九子峰担任阻击任务,先后打退敌人9次冲锋,打死打伤日伪军300余人。…… 70多年过去了,张老今天提起这些依然那样自豪:三营受到徐向前司令员的嘉奖,得到9挺机枪和7000多发子弹。还有个特殊的纪念物让张老无法忘记这场战役,他在战斗中第三次负伤,一发子弹从右腋下打进钻进腹部,至今还留在体内。 李修英:95岁老兵首次参加阅兵…………………………… 作为此次受邀参加阅兵式的抗战老兵,南京第一干休所的95岁老战士、陕西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修英非常激动。 老人回忆说,当年日本宣布投降后,部分日军不愿意向共产党武装缴械。于是,李修英带领部队前往山东枣庄北面的一个煤矿,进攻当地驻守的日军。“那边工事修得很好,围墙三米高,里面的日本人负隅顽抗。”他说,当时自己还是一个排长,一天夜里,他带人连续引爆7个炸药包,终于在围墙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后来总共俘虏日本人加伪军五六百人。把这些日本人遣送回国的时候,他们朝我们竖大拇指,说新四军‘大大的’,他们‘小小的’。”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人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13次阅兵,而对自己来说,却是亲临现场的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 陈乐扬:部队每天转移从不言弃……………………………… 91岁的老兵陈乐扬,当年他所在部队的番号是谭震林司令领导的“江南抗日救国军”,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沙家浜部队”。 抗日战争的局势日益恶化,周围的日伪据点不断增多,部队几乎每天都要转移。“吃饭不能慢慢吃,通常几分钟内吃完。一个班的人盛好饭,中间一盆菜,围成一圈,值日排长哨子一吹就开动,大家吃饭都很快,不一会儿哨子一吹,这时就要停下来整队。”陈乐扬告诉记者,那时候没有雨鞋,遇上阴雨天,战士们的鞋子就没干过,放哨时,穿着湿鞋站在泥水里,天冷更容易冻着。加上蚊虫还很多,脚上叮了会发痒,一抓就会溃疡。但就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冒着枪林弹雨,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陈廷儒:弃文从武保家卫国……………………………………… 上世纪30年代,从江苏省立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陈廷儒回到老家涟水县胡集小学任教。可教书不久,日军第5师团就占领了涟水。眼见鬼子暴行,义愤填膺的陈廷儒决定弃文从武。 1939年9月,陈廷儒义无反顾参加涟水独立中队,成为抗日游击队前线中的一员。害怕走漏风声,那段日子陈廷儒和战友们白天在解放区埋伏,晚上到伪化区村子开会、教歌曲宣传抗日思想。“还有就是我们组织破坏交通线,鬼子在交通线上拉电话线,我们经常组织民兵夜里偷偷去,把电话线搞掉,有时一搞就是几十里。” 1945年8月,前方传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晚上我们就看到很多飞机,一路向日本方向去就知道形势变化了,以后不久就听到日本鬼子投降了,大家高兴啊,那可不得了。” 米饭与草药:送给子弟兵 冒着枪林弹雨,与子弟兵并肩作战,不念个人得失,为子弟兵雪中送炭,“支前模范”庄印芳、李兰英、于秀珍、李成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军民一家。 庄印芳:卖掉嫁妆,给军烈属换来粮食……………………… 位于邳州市新城区长江路1号的庄印芳拥军事迹陈列馆在整个徐州远近闻名,“4000多万的投入,没拿政府和社会一分钱,完全是靠她一辈子省吃俭用和做生意的积蓄。”老人的侄子庄文亮告诉记者。 1928年,庄印芳出生在邳县占城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烽火岁月里,在身为游击队长的兄长庄印汉的影响和带动下,庄印芳自16岁起就参加拥军支前。土改时,庄印芳担任村妇女会长,她把最好的房屋、土地分给军烈属,国民经济困难时,她毅然卖掉自己的嫁妆,换来粗布、地瓜给军烈属御寒、充饥。1982年,庄印芳和老伴陈宝光开了个小店, “一瓶酒挣两块钱,一包烟挣几毛钱”,但凡手里有了些积蓄,首先想到的就是军营里的亲人。 于秀珍:站岗放哨,15岁加入儿童团…………………………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于秀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有机会去北京参加阅兵,自从接到通知,她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期待以最饱满的精神面貌去北京。 于秀珍老人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乡豹村一户贫苦人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山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5岁的于秀珍加入了儿童团,开始了站岗、放哨、送情报的抗战生活。据介绍,于秀珍当年所在的滕家乡豹村位于鬼子三个较大据点的中间,三处的鬼子经常外出扫荡,见什么抢什么。为了保证安全,部队上给她们儿童团岁数大点的都发了两颗手榴弹,“外出执行任务都别在腰上,如果碰到敌人,可以放一颗,但另外一颗不能随便用,只能在跟鬼子汉奸拼命的时候才能用。” 李兰英:彻夜不眠,为新四军纳“千层底” ………………… 李兰英出生于姜堰区张甸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13岁的李兰英加入了儿童团。谈起那段让她刻骨铭心的抗战经历,老人滔滔不绝。 作为一名儿童团长,李兰英勇挑重担。一次任务紧急,要将抗日标语等宣传品从张甸快速送到泰兴等地,她主动请战,没有想到途中突遇日伪军。李兰英回忆道,当时,她将宣传品藏在篮子里,假装挑猪草。发现日伪军后,她快速将宣传品转移到草地中,敌人检查篮子,什么也没有,只好扬长而去。 抗战期间,李兰英带头为新四军做布鞋。“纳鞋底最有讲究,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要纳的密些,中间部位则稀一些,这样的布鞋穿得才结实。”李兰英说,当时,家里的床单、被单都用来纳“千层底”。最快的,做一双鞋也要两三天时间,忙时,常常整晚不睡觉。 李成兵:不惧枪林弹雨,门板运送伤员………………………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成兵很早就参加滨海抗日支前团,为活动在当地的新四军、县抗日救国大队做工事、传递情报、运送伤员。 1943年,在一次打东坎的战斗中,李成兵和其他支前队员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运回30多位伤员。“每次战斗都有伤员,我们用担架抬,没有担架床就用门板抬。”到前线抬伤员非常危险,流血牺牲也在所难免。李成兵亲眼目睹了许多队友倒在血泊中,但这并没有让他胆怯,依然勇往直前,从死亡线上救下一个个伤员。 自从听说要参加大阅兵,李成兵老人每天坚持骑车、游泳等运动,力争用最好的精神状态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打日本鬼子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党和国家还把我们想着,我们感觉很满足。” 南京晨报记者黄欢仲永黄敏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