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布十种 “双十一”预警提示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已经从天猫扩散到全电商平台,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发展不断加快,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国家发改委今天发布《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报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十重实用规避风险的预警提示。
防范商品信息“表里不一”风险。商家借助网购的虚拟特性美化商品图文信息,导致消费者很难通过图片资料识别并确认产品的真实信息和质量。比如部分产品在图片宣传上十分吸引人,但消费者购买回家后却发现到手的产品与图片相差甚远,特别是一些数码产品、珠宝首饰,有的商家对产品图片刻意美化或扬长避短,这也是一些消费者认为购买的产品性价比低的主要原因。
防范优惠促销暗含水份风险。“双十一”期间,网络商家让利明显,从去年通过大数据抽取的7大电商平台全年价格趋势可以看出,各平台价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部分促销商品都趋向接近全年最低价。但不排除部分商家故意设置一些复杂的交易环节和促销手段,导致与实际优惠幅度不符。
防范个人信息“被泄露”风险。为保证用户所购货物能获得准确投递,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商往往要求用户填写通讯方式及银行卡账号等个人隐私资料,否则就无法完成交易。而有些网站对用户提交的信息不做适当的保护,有的还公开传播,甚至个别网站受利益驱使,倒卖个人信息,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防范商品送货时间过长风险。由于网络购物是一种远程交易,是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信息传递达成的购买协议。从实践看,购买者通过先付款的方式对商品下订单,卖家通常需要在48小时内发货。但是,如果卖家由于暂时没有库存等多种原因不能及时发货,这无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或网购体验。有调查显示,网络用户对送货时间太长、延迟收货不满意程度非常高,比例占到近半。
防范特殊商品“以假乱真”风险。消费者在网络上购买奢侈品、海淘代购等商品的数量和频率近几年不断攀升,由于这些产品或价值不菲,或远道而来,很难验证是否是正品。今年5月,一份《淘宝网奢侈品牌商品整顿公告》广受关注,公告称,自5月20日起,商家在淘宝网上出售奢侈品包括代购商品,必须上传商品的相关凭证,在淘宝网审核后,才可以正常发布商品。同时,针对代购这一奢侈品交易中的灰色地带,公告强调,凭证数量必须与所发布的商品一致。但从实际运行看,仍有一些商家通过不直接标明品牌名等方式来规避系统检测。
防范恶意刷单虚假交易风险。商家通过刷单以假乱真,提高网店的排名和销量,获取销量及好评吸引顾客的现象仍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虚假交易为经营内容的网络平台、组织达几百家之多,整个产业链的涉及人数可能上千万。刷单组织通常通过QQ、QT等聊天工具或者网站有组织地把网络个体集中到一起,通过这些渠道长期发布刷单任务。甚至通过“恶意注册”“虚假认证”等上游黑灰产业链购买的垃圾账号,进行海量的虚假交易。
防范售后服务“名不副实”风险。从去年“双十一”情况来看,家居、建材、电子产品售后投诉率居高不下。以电子产品为例,网购本身就缺失面对面的“使用教学”和维修环节,有些商家又不能做到及时答复和有效服务,再加上有些商家承诺的联保、包退换等条款难以兑现,消费者投诉率很高。
防范钓鱼网站“花样骗现”风险。一些钓鱼网站可能会注册和正规网上银行相近的域名,在网站设计上模仿正规网站,误导消费者进入。一旦消费者进行支付,并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经常会收到操作错误提示,但此时银行账号信息已被钓鱼网站窃取,消费者的银行资金就有被盗取的风险。
防范售后维权理赔艰难风险。消费者在收到商品时,发现质量或者描述与实际不符合时要求退货或换货时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虽同意退换货但要求消费者负担来往的运费;即使消费者找相关机构的介入但是面临证据不全不足等。尤其在每年“双十一”过后,由于工作量巨大,在快递过程中物品损坏、丢件情况时有发生。商家则以寄出商品完好为由拒绝赔偿,导致责任难以确定,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经常被商家与快递公司相互推诿,使理赔遥遥无期。
防范物流快递“任性涨价”风险。部分物流公司趁“双十一”需求旺盛,联合实行区域内价格垄断提高快递费,使消费者无奈接受“被涨价”。在部分市县区内,由于地域范围小、物流公司少,更易形成垄断行为,消费者遭遇集体涨价,只能被动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