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关于《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25.11.2015  10:25
罗志军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现在,我就《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形成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事关“两个率先”光荣使命顺利实现,事关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省委、省政府对编制好“十三五”规划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学勇同志任第一副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承担起草工作。省委常委会先后召开4次会议研究讨论,就建议稿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重要意见。建议稿起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今年年初到5月份,征集意见和调研准备。2月27日,省委常委会听取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对建议稿起草作出部署安排。3月3日,省委发出通知,向各省辖市市委、省级机关各部门,副省以上老同志,有关专家学者征求对“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派出调研组,分赴13个省辖市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市县基层的意见。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公告,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3月20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建议稿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从5月底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前,深化调研、起草修改文稿。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后,我们召开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议稿起草进一步提出要求。6月中旬,我们召开苏南和苏中苏北两个片区座谈会,听取13个省辖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6月下旬,举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8月初,省委召开领导干部学习会,就“十三五”规划进行学习研讨。8月中下旬,先后到省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分专题召开座谈会,就“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期间,起草组形成建议初稿。9月18日,省委常委会专题审议了建议稿。根据省委常委会讨论意见,起草组对建议稿进行了修改。
        第三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到本次省委全会召开,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议稿。10月30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五中全会精神。11月9日,省委常委会就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专题学习交流,研究审议建议稿。起草组对照五中全会精神,对建议稿进行修改完善。随后建议稿下发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部分专家学者意见,并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进行了民主协商。11月17日,省委常委会再次审议建议稿,起草组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目前提交全会审议的建议讨论稿。建议稿起草中,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同时对各地各部门提出的要求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事项及相关建议进行了梳理,有的交予规划纲要起草组研究吸收。
        可以说,建议稿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建议稿经本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起草中,我们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主要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这条主线。在调研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江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明确了江苏发展的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不仅管当前、而且管长远,必须贯穿于“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发展全过程。建议稿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发展定位进行谋篇布局,把总书记对江苏的最新要求全面、准确、深入地体现到规划之中,以此确立“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的大思路大举措。同时对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系列部署,进行概括、提炼和集成,有的作进一步明确,有的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了系统化、整体性部署安排,引导全省上下锲而不舍抓落实,奋力攀登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第二,突出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新理念新部署这个指引。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集大成,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明确了大方向、确立了大框架,是我们起草建议稿的依据和遵循。建议稿立足江苏省情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规划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做好上下对接,把准目标方向,推进工作落实。特别是中央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经过前一阶段对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大家对此形成高度共识。大家认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江苏有内在紧迫要求,也有现实基础条件,特别是对照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江苏的发展定位,每一个方面的目标内涵都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每一个方面的目标都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两者是高度契合和一致的。建议稿起草中,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战略优化,无论是重点任务,还是思路举措,都贯穿了五大发展理念,注重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好向、领好航。
        第三,突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十三五”经济发展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江苏表现得比较早、比较明显,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各方面都对此有深切感受。大家认为,能不能做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最现实考验。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建议稿着眼特殊阶段的特殊针对性,对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思路作出进一步明确和回应。动力上,强调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实现新旧增长动力接续,特别是让新增长动力加快生成壮大,尽快挑起大梁;路径上,强调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尽快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空间上,强调统筹城市和乡村、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国内空间和国外空间,实现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四,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这个省委建议特点。建议稿通过后,还要根据建议制定规划纲要,两个文件要有所区别、合理分工,建议稿侧重从大的方面提出方向性要求。建议稿起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抓住短、软、缺的问题,明确解决途径和办法;坚持立足省内、放眼全球,用国际视野把握发展大势和江苏发展定位,有些方面目标任务的提出以国际先进水平作参照、定标杆;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既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准工作着力点;坚持战略谋划、务实管用,在丰富完善发展战略、继续把“八项工程”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主抓手的基础上,对照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工程、计划、行动等重大举措,结合江苏实际尽可能明确既可操作又具有全局带动性的工作抓手,体现“往下落一个层次”要求,做到能检查、易评估、可考核。
        建议稿分为三大板块、七个部分。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全省“十三五”发展,总结“十二五”时期江苏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战略。
        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分别就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省进行阐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讲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部分,讲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主要是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就业创业、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部分,讲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主要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五部分,讲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主要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六部分,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省。主要是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对“十三五”发展的领导,主要是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结束语号召全省上下同心同德推动发展、凝心聚力抓好落实,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而不懈奋斗。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就其中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十三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三五”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回顾多年来走过的历程,不同阶段总会有不同阶段的矛盾问题,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我们正是攻克了一个个“”、闯过了一个个“”,才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不论是国内外环境,还是江苏自身发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形势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都是罕见的,我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万亿元、6万亿元,今年可达7万亿元左右,上了三个大台阶,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转型发展有力推进,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0%,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改革开放走向纵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方位开放布局全面展开,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分别增长65.7%和79.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年可全面实现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这些成就来之不易,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的发展变化,不仅体现在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一个大提升,更深层次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路径的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坚决贯彻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审视、认真梳理发展思路,及时调整、充实完善工作部署,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建议稿概括为“五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始终坚持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为重要取向,始终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三五”发展中予以坚持和发扬。
        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短板和薄弱环节,建议稿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保障、资源环境、体制机制以及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等方面作了客观分析,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第二,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完成“两个翻一番”硬任务。中央对全国实现“两个翻一番”有一个分析判断,就是2016-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同时指出,实现7%以上的增速也是有可能的,但难度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从江苏情况看,“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是当年小平同志的谆谆嘱托,也是多年来江苏发展的基本态势,并且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追求。对照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考虑“率先”要求和我省现实基础、发展走势,“十三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应当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左右,每个年度的增长目标则要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具体确定。对照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9%、9.7%。尽管经济下行使原订的倍增计划实现时间有所延长,但预计我们还是能够提前实现翻番目标。上述目标,符合潜在增长率区间,我们也有实现的基础条件支撑,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回旋余地和空间。
        未来五年,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三期叠加”影响不断加深,结构调整阵痛仍将持续,经济下行压力短时间内难有明显缓解,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甚至更快一些,难度不小。建议稿强调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厚植实体经济发展优势,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现“经济强”,不光要看速度、看规模,更要看质量、看效益、看可持续增长。建议稿明确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关于“十三五”发展战略的丰富完善。省委历来重视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符合省情实际的重大战略,并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充实,使之适应新情况、指导新实践。建议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发展新理念和发展阶段新变化,对原有发展战略进行了丰富完善,对战略内涵进行了深化拓展,明确实施“七大战略”: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在“十二五”时期率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建议稿明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其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全面创新要求,目的是引导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引擎,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是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这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无论是对当前增长还是对长远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稿明确继续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更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三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新世纪以来,我省先后提出并大力实施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推动我省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建议稿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呼应了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兼顾了我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实际,有利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江苏的一大基本省情。“十二五”时期我们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取得突出成果。但不同板块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繁重。建议稿明确继续实施这一战略,要求将全省三大区域发展与全国区域发展新的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在更高平台上加快区域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五是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放型经济是江苏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经济国际化战略实施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得到了各方面广泛认同。建议稿明确坚持实施这一战略,同时根据对外开放新形势新要求,提出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江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建议稿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七是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建议稿新增设了这个战略,就是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经济比较稳,得益于创新抓得早、抓得实。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需要理清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建议稿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我省产业升级的一大关键支撑,强调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强调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从背景条件来说,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瞄准国际领先水平,致力于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体现江苏在国家创新战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与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错位发展,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立足我省现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创新平台较多的综合优势,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从目标定位来说,通过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江苏成为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协同有序、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在全球产业科技创新格局中跻身先进行列。从实施步骤来说,计划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达到或超过全国2025制造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前不久,中办调研组对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情况进行了回访调研,建议授权我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授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照中关村,探索适合创新一体化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模式。这对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沟通对接,细化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各项试点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第五,关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立省之本,如果大而不强,就会成为“泥足巨人”。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新挑战,江苏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在《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我们明确通过10年努力建成制造强省。建议稿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我省产业转型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支撑,就是要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使江苏制造业发展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建议稿对相关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具体工作抓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实施企业制造装备数字化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另一个是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推动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关键环节互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大幅提升网络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特别是提高运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营销的能力。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对此认识高度一致,认为时机和条件都很好。我们要像前几年抓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一样,抓好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做到有政策支持,有考核要求,有奖励措施,力争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六,关于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空间布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前者是经济内涵,后者是空间载体。建议稿对这两个布局作了厘清和进一步明确:区域生产力布局上,大的思路一以贯之,就是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同时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推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融合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需要强调的是,沿海、沿东陇海线地区在新一轮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下,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发展机遇多重叠加,“十三五”时期要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加大支持推动力度,加快振兴崛起步伐,更好发挥拉动苏北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作用。城镇空间布局上,建议稿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南京、徐州、苏锡常都市圈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沿江城市带、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城镇轴,充分发挥沿运河城镇的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与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是衔接一致的,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约集聚,以空间布局优化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衡量城镇化的健康程度,一个重要指标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国的目标是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需转户1亿人左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根据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7%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7.1%测算,年均需提高1.4个百分点,累计转户800万人左右、占全国8%。这是全面小康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对全国城镇化发展的责任和贡献。江苏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苏州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地区,我们要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积累更多经验。同时要看到,江苏城镇化发展到这样的水平,苏南一些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推进。
        第七,关于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建议稿明确在巩固脱贫奔小康成果的基础上,实施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这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下大力气补齐。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按现价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全国还有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4000元。江苏扶贫标准高于全国,脱贫步伐快于全国,按照我省脱贫奔小康工程的部署,全省今年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将全部脱贫,“十三五”时期重点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建议稿明确了“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拓展、底线再织牢”的基本思路。主要考虑是,按照“两个6%”确定扶贫对象,即6%左右的乡村人口确定为相对贫困人口、6%左右的行政村确定为发展能力最薄弱村,主要聚焦苏北重点县(区)和集中连片地区。对苏中、苏南一些地区的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也要给予关注。中央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我省确定的重点县(区)和集中连片地区,要提前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即将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及时有效解决返贫问题,确保贫困人口脱贫底线兜得住、成果过得硬。
        第八,关于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十二五”期间,我们部署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已有18万个自然村完成整治任务,覆盖面超过95%,年底将全面完成。五年坚持不懈的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城乡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取得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应,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民心工程。建议稿提出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当前最紧要的是强化城乡规划引导,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分类施策、持续推进。对规划发展的重点村,作为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配置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建设康居村庄。对规划发展的特色村,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传统肌理和自然景观,彰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培育美丽村庄。对一般自然村,主要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条件,达到整洁村庄标准。
        总的来看,这几年我们着重抓了城市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与之相对照,作为城乡纽带的小城镇则成了环境面貌的“洼地”。建议稿同时提出要推进小城镇环境改善。这就是要突出重点中心镇及特色镇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推进管理精细化,保护有传统记忆的街巷、空间和建筑,加强当代地域特色塑造,提升建设品位档次,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形成100个左右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100个左右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镇,实现所有小城镇环境面貌普遍改善。
        第九,关于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双控行动,对江苏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的省份来说,具有特殊针对性和现实紧迫性。建议稿明确,“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这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招、硬招。能源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带来很大压力。我们从2010年开始实施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能源强度控制行动,目前均已达到国家下达目标的时序进度,但节能降耗是一个长期过程,能源革命、技术进步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同时在燃煤机组改造、煤炭清洁利用、燃油品质升级、船舶用油改气改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空间,只要把准重点方向,持续加大力度,我们就能够在结构优化、供需两利的基础上实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水资源方面,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十二五”时期我们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水资源形势仍然严峻。“十三五”期间,必须根据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对取水、用水、耗水、排水实行全过程控制,既要控总量,更要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建设用地方面,土地开发强度偏高、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必须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逐步实施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不突破国家规划调整后下达的规模。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高效配置,提升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十三五”期间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占用率显著下降,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同志们!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审议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指导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全面把握建议稿的框架布局,深刻领会发展目标、发展理念、重大战略、主要任务,认真思考,充分讨论,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共同把建议稿完善好、把这次全会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