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

11.03.2015  13:28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制约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中小微企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工商联主席雷元江建议改善金融结构,发展民营银行。
  雷元江强调指出,江西省是著名的中央苏区、农业大省,首批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同时,江西又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议把批准和指导江西筹建民营银行作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服务三农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对江西省筹建民营银行的指导、支持和督办工作的力度。
  服务与需求不匹配
  雷元江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难以比较彻底有效地解决,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存在系统性、体制性的结构失衡和资源错配,主要体现为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间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和矛盾。
  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匹配。截至2014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22.84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8万亿元,是2014全国GDP总量的1.93倍和1.36倍,流动性、贷款总量比重均不低。但是,大量资金并没有真正有效的流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流入了金融体系内周转(空转)、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信贷资源在虚拟经济、资产投资领域击鼓传花,抬升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却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产品服务的有效需求,造成实体经济资金供应不足,推高了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
  金融机构体制体量布局与市场主体体制体量布局不匹配。截至2013年末,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法人机构3949家。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932.22万户,其中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3900多家银行金融机构服务近7000万户市场主体,比例太小,严重失衡。我国大中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多数是国有控股,相对垄断经营,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大企业、大项目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难以满足实体经济中广大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千差万别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资源区域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中部省份所拥有的金融机构及其服务网点、总资产规模、总信贷规模等金融资源远远少于东部省份,中部省份幅员辽阔、日益活跃的县域经济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资源去匹配其经济发展的大量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中低速发展、向中高端转型的新常态,但当前大部分金融服务依然主要面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虚拟经济、投资投机资产等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保、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难以实现。
  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
  雷元江认为,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步伐,实行针对性强、差别大的反向不对称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金融经济的动态均衡结构和高效健康的资源配置机制。
  重点发展民营金融。应真正同等对待民营金融机构与国有金融机构,努力创造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可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德国储蓄银行、日本地方银行、英国零售银行等银行模式,结合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创新,加大力度引导、指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金融行业,切实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准入条件的可操作性,尽快批准第二批民营银行开展实质性筹建工作。要加强对民营金融机构筹建的具体指导、支持和督办,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指导、支持筹办民营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充分考虑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营金融机构采取差别化的准入和监管措施,充分尊重、保护民间资本的正当权利,简化审批程序,强化事中、事后持续监管。
  重点发展农业金融、生态金融。要切实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围绕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建立涉农金融机构支农长效机制。允许、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控股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各类面向三农的小微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金融,大力创新生态金融产品,向生态环保、绿色生态农业、健康食品加工业领域倾斜配置金融资源,更好地为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保产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健康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重点发展小微金融、合作金融。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特点,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群、商会企业合作组建多样化民营或混合所有制合作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探索创新对合作金融组织、金融机构的监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