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新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苏州市粮食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确保地方粮食供应安全始终是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精神,去年7月,国家粮食局确定苏州为“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市”,以期通过试点取得经验,从而推进全国粮安工程建设。市政府周乃翔市长与省粮食局陈杰局长签订了《共建“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今年,市政府通过《苏州市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并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粮安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的通知》,全力推进我市粮安工程建设。
一、目前情况
1. 仓储物流基础更加坚实。 一是仓储设施步伐加快。目前全市粮食总仓容123万吨,其中现代型仓容占比66.4%。张家港市中心库、常熟市中心库和两个骨干库、太仓市中心库、吴中区中心库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仓容22.5万吨;吴江区中心库、昆山市储备分库、相城区中心库正加快建设;去年顺利实施“危仓老库”改造工程,全市共维修收纳库点16个,总仓容33万吨;全市粮食机械通风率达100%;环流熏蒸仓容48万吨,占比45%;具备粮情自动测控系统的仓容52万吨,占比48%;全市低温烘干设备装机容量7300吨;建成数字粮库7个。二是粮食物流渠道畅通。苏州市粮食物流园、苏州金仓粮食物流中心、昆山市粮食物流园、张家港市粮食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建设吴淞江粮食产业园。打通沿长江粮食物流通道,实现了粮食由东北到苏州的铁路、公路、水路无缝对接。目前,全市中心库、收储库粮食物流的“四散化”率达100%。
2. 应急保供体系更加完善。 严格执行《苏州市粮食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建设。牢牢抓住地方粮食储备这个基础,落实地方粮食储备46.5万吨及成品储备粮2.45万吨、油6537吨。牢牢抓住粮食批发市场这个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调节机制和第一屏障作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全市年交易总量达150万吨以上。牢牢抓住国有粮库这个坚强后盾,各地中心库、骨干库建设与应急保供紧密结合。牢牢抓住骨干粮食加工企业这个中坚力量,不断调整充实应急定点加工企业,已确定粮油应急加工企业44家(粮食日加工能力1.2万吨、油脂日加工能力0.9万吨)。牢牢抓住放心粮油店这个重要窗口,逐步完善城乡放心粮油店布局,扩大应急保供网络的覆盖面,全市已建成放心粮油店347家。据统计,全市按照平均每5万人设立一个应急供应网点的要求,已落实应急保供销售点290个,基本做到辐射苏州的每个乡镇。此外,还建成“粮食银行”网点49个,落实了应急运输车、船队,完善了部队、学校、低保对象的应急供应保障方案。
3. 粮油质量检测更加严密。 我市有资质的粮油检测机构共7家,其中有6家通过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4家通过国家粮食局的考核,成为国家级粮食质量监测站,形成市县联动的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为全市粮食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各市、区粮油检测机构承担着储备粮、放心粮油、批发市场粮油以及军供粮的质量监管和检测职能。各市、区质检机构与食安委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开展粮食流通市场质量抽查工作,重点突出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卫生指标的检测,构建放心消费市场,有效保障粮食市场的安全稳定。在全市粮食批发市场全面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质量源头关,对抽检不合格的粮油产品,立即停止销售,限期退市,坚决防止不合格粮油产品流入苏州市场。
4 、粮情监测预警更加高效。 一是注重信息采集,坚持每天采集10个省级预警监测点及20个市级预警监测点各类粮油品种的价格信息;二是关注粮食批发市场交易动态、信息收集和分析,关注市场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的价格、成交量、库存量变化,积极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加大采购粮源力度;三是强化预警分析,每日向省局报送价格变动情况的同时,坚持每月撰写预警分析报告,报相关领导阅知。
二、存在问题
1 .重视程度不够。 苏州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粮食工作,关心粮食行业发展,但也有一些地方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思想不够统一,认识不够一致,行动相对迟缓。
2 .扶持力度不够。 粮安工程规划获批以来,省以上财政补助力度逐渐加大,但市县财政则配套不一。项目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有些地方项目涉及规划调整、基本农田、土地指标、资金预算等,优惠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有一个过程,难度较大。
3 .推进力度不够。 粮安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各地的推进力度不一样,有的地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有的地方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和各项准备工作,但也有地方至今没有什么动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
三、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全市粮安工程建设
以打造“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市”为契机,抓住机遇,强力推进,聚全市之力,尽一切所能,精心打造苏州粮安工程建设升级版。
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建设,是新形势下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守住底线的必然选择,是满足社会对粮食质量安全需求新期待的基本要求,是应对国际和全国粮食市场复杂形势、增强粮食流通抗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粮安工程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粮食行业的支出安排,统筹协调规划、土地等方面的要素投入,着力推动粮安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各地粮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应急通道、绿色通道,各项手续能快则快,能省则省。对于涉及的一些规费,应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要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各地要切实加强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确保项目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延续性。项目实施结束后,可对项目成本效益、公众满意度、可持续性等进行后评价,根据后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完善粮安工程规划。
2 .人才建设是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粮食人才队伍是粮安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市已经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粮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计划引领、政策鼓励、分类培训、岗位练兵、校企合作、机制保障六大行动,大力推进“双五”“双百”人才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品行高尚、知识丰富、技术精湛、能力突出的粮食人才队伍。在粮食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
做到“五个结合”:将一般人才的引进与特殊人才的引进相结合,加大市场化选聘优秀人才的力度;将岗位培养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将能力培养与品德培养相结合;将借智借脑与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相结合;将平时考察选拔与竞争性选拔相结合。通过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创新,改变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现状,努力实现人才兴粮的目标。
3. 科技应用是支撑。 科技支撑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提高粮食行业科技水平,引领粮食行业跨越发展,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要以“智慧粮食”促进粮食行业发展。要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尤其是各市、区级平台的建设,早日实现市、县(区)、各收储库点信息的互联互通,达到信息化全覆盖。要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交易平台,以市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以各县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成员,统一开发网上交易平台,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切实解决粮食交易中的资金安全、质量安全等突出问题,促进商品交易、物流配送、品牌推广、放心消费的有机整合,为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方便、安全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以“科技粮食”保障粮食行业发展。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加强与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及相关院校在“科学保粮”、产品研发、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协助企业聘请有关科技院校、专家现场具体指导各类物流园、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建设方向等问题。
4 、 改革创新是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粮食这个传统产业尤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由传统模式迈向现代粮食、由粗放模式迈向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长足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要求,继续深化国有粮企改革,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粮安工程建设,探索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途径。要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企业软硬件建设,在企业的规模、品牌、商标、承储资格、科学保粮等方面开展点对点具体指导,逐步培育一批旗舰型大园区、大企业,引领全市粮油产业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要不断拓展项目融资方式,创新金融信贷服务模式,有效开展企业股权和债权融资,拓宽粮食领域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