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文化供给侧”,满足百姓新期待

22.04.2016  11:21

  在文化建设中,张家港人始终有“三问”:怎么干?谁来干?干什么?张家港市以这三大问题为导向,以共建共享为依托,创新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创新文化发展机制,打造“文化张家港”的城市品牌;建设高水平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居民文化共享普惠均等;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提升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实体和数字文化阵地“比翼齐飞

  清明节前,在河南工作的王敬刚回到凤凰镇老家祭祖。闲暇时,老王路过凤凰大道,看见南侧一片白墙黛瓦的建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即将上学的孙女将在这里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文化资源。

  这一片江南风格的建筑就是凤凰镇投资两亿多元建设的文化中心、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凤凰文化中心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具备综合展览、影视放映、健身休闲、图书阅览、少儿培训等功能。这样的布局不仅优化整合了教育、文化资源,完善新城配套功能,而且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对促进全镇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阵地如何合理地建、科学地管?张家港秉承文化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近年来最大限度将文化阵地建设与学校新改建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早在2006年,张家港就大力推进镇(区)文化设施“五个一”工程、村(社区)“八个一”工程建设,实现了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全覆盖。2013年,开展“文化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文化事业进入了更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十分钟文化圈”。据测算,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41平方米,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快速、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仅有文化场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技术手段,为群众提供海量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陈世海说。

  2015年,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相继建设完成。数字文化体验馆400多平方米大厅分为舞蹈教学、摄影教学、音乐教学、书画教学等互动体验区以及儿童娱乐体验区、视听下载区、公共休闲区,集体验、练习、培训、表演、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李立群说,舞蹈区、摄影区分别设置了录播系统,在该区域举办的辅导课程可以通过录播系统实现门户网站的“在线直播”,各镇区文体中心可在当地组织观看直播接受辅导,文艺爱好者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电脑前获得艺术培训。

  “实体设施的‘十分钟文化圈’和数字文化场馆的‘零距离’,虚实相合,两翼齐飞,标志着张家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张家港市长朱立凡表示。

  文化志愿者和网格文化员“共同发力

  今年3月,张家港市推出了“文化志愿服务集中行”和“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两大主题活动。短短30天内,22支文化志愿者队伍、300余名志愿者,组织开展了40余项文化服务活动,涵盖文艺演出、阅读推广、艺术辅导、志愿讲解、广电数字志愿服务等多个类别,惠及群众近2万人次。

  “志愿服务”与“文化惠民”的有机结合,是张家港市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妙招”。“无论是繁荣文化,还是文化惠民,依靠政府和少数的专业人员都只是一条腿走路,只有群众动员起来了,自发加入到文化建设队伍中来,才算两条腿都迈开了。”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

  2013年7月,张家港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立,是江苏省首家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文化志愿者协会,并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志愿者资格认证。起步之初,20余支文化志愿队伍基本都由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专业人员和文化骨干组成。三年来,张家港市通过文化志愿组织孵化基地,文化志愿服务团已达55个,2600多名注册文化志愿者作为专业文化团队的补充力量,把文化惠民的举措落实到城乡每个角落。

  如果说文化志愿者将文化服务的触角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遍布城乡的网格文化员就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催化剂”。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四年来,1075名网格文化员活跃在城乡社区,带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2011年底至2015年底,全市群众文艺团队新增300支,总数超过500支;各文化网格新创作文艺节目超过500个,累计编排剧(节)目超过3000个。

  机制创新和模式探索“共创活力

  4月8日,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陈美东按传统礼仪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邢宴芝为师,“有了邢老师指点,可以在曲目拓宽、说唱艺术方面提高,尽力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需求。

  为适应评弹艺术的发展,张家港市将两个专业团体正式从市艺术团剥离,成立了评弹艺术传承中心和锡剧艺术中心。两年来,评弹艺术传承中心从最初的14人发展至26人,评弹专业艺术人才结构合理,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先后创排了中篇评弹《兰考情》、《忠魂》等优秀剧目。锡剧《三三》、评弹《牵手》获得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资助。

  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张家港在全国县(市)中率先探索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总分馆体系以张家港市文化馆为总馆,以各区镇、镇办事处文化站为分馆,以文化网格为服务点,形成三级节点、一体运行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张家港市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岗位、擂台公开招贤、派遣分馆助理”的制度,协助分馆馆长负责辖区内活动策划、培训辅导、特色挖掘、文艺创作等工作。2015年,10名市文化馆(总馆)专职文艺人才被任命为各镇(区)分馆馆长助理。今年,为适应基层文化需求,分馆馆长助理由1名增加到2名。

  一项制度的创新,总能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想象和空间。张家港首创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书香城市”建设新模式。在书香城市建设中,24小时图书馆驿站应运而生,深受群众欢迎,月均读者达3万人。24小时图书馆驿站为文化服务走近群众提供了借鉴,张家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探索新的文化供给模式,公共文化驿站呼之欲出。按规划,在24小时图书馆驿站基础上,运用先进信息技术、配置服务设备、拓展服务内容,适度增加艺术鉴赏、电影播映、书画培训、远程教育等功能,并为室外场地活动提供视频互动资源,实现“1+X”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市民仅凭一张“市民卡”即可进入。目前已推行试点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的供给侧改革,不断通过机制创新和模式探索,更加精准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持续放大‘文化张家港’的品牌效应,为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张家港市委书记姚林荣说。

  本报通讯员彭旌轩本报记者李仲勋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