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实现“双过半”目标 开启转型升级的“宿迁行动”
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 宿迁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宿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36亿元、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2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03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344.52亿元、增长18.7%。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宿迁市上下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宿迁”工作定位,立足“三抓三促”工作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量驱动。
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强调,宿迁市上下要客观辩证、全面准确地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坚定信心求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定信心抓发展,精准发力求突破。攻坚二季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市上下迅速传导,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密集推出。
存量如何转型?
———“511”工程给力
2月9日,江苏大红鹰恒顺药业有限公司的转型实践受到市委书记魏国强的“点赞”。该企业通过合作重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一年内即扭亏为盈,2015年销售收入有望达5亿元。
在宿迁市沭阳县调研时,魏国强深有感触地说,要把推动存量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动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挂大靠强、合作重组、股改上市,让更多企业像江苏大红鹰恒顺药业有限公司一样实现裂变式发展。
与“产业大亨”结亲戚,与先进技术握手,与资本市场联姻,我市工业企业“转型热”的背后,其实经历了一番冷思考。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肯定了宿迁市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深刻剖析。市领导深入基层、企业开展“微调研”,出良策、促发展,并多次召开会议,为精准发力做足了功课。
抓经济工作首先要抓存量,稳定经济增长也要稳住存量。宿迁市果断明确了“511工程”路径,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等手段,推动企业扩量提质。
“511”工程中的“5”,是指支持宿迁市开票销售500强企业发展,2017年开票销售突破2000亿元;两个“1”分别是指每年300户以上企业实施投资超1000万元技改项目、三年累计超过1000户,每年新增3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三年累计新增1000户。
翻开《意见》文本,字里行间可感受到政策含金量之高、激励力度之大。
对签订兼并重组合同后的一年内,以自有资金新增设备投资超过2000万元并实现投产达效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3%的奖励,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对设备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传统产业技改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4%以内的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上市企业募集资金并投资在宿迁市,达到3亿元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00万元,达到5亿元的,补贴200万元;
对开票销售首次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80亿元和整百亿的企业,宿迁市政府分别授予法定代表人对应整百克重和整千克重的“宿迁市功勋企业家”金质奖章……
“转型升级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家精神对转型升级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懂管理、擅长资源运作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家队伍。”宿迁市企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宿迁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马卫东认为,在服务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做好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招引、政策支持以及产业环境优化等。
建立企业库,落实推进制度,开展宣传活动,“511”工程推进工作紧锣密鼓。“已建立开票销售前500强、千企技改千万投资、兼并重组、股改上市、后备规模企业五个企业库,按月统计推进情况和存在问题。”宿迁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五个库中企业分别有56户、300户、59户、500户和673户。
制度保障也紧紧跟了上来。通过月度通报、季度督查、县区挂钩、活动推进、定期会办等制度,每月通报一次推进情况。与此同时,市经信委积极开展政策宣传、集中培训活动,聘请国内知名机构为各县区及重点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股改上市实务操作培训。
据初步统计,一季度,“511”工程进展顺利,56户兼并重组企业中,7户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20户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300个“千企技改千万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8.5亿元;开票销售500强企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278.5亿元。
增量如何突破?
———“双新一特”、“2+1”产业体系发力
4月22日,宿迁市“2+1”产业发展规划汇报会开了一整天时间,宿迁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县(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忙着为各地产业集聚“把脉问诊”。
会议规模大、层次高、时间长,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集聚的坚定决心和狠抓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鲜明态度。
建市以来,宿迁市始终把“工业突破”、“工业强市”、“产业强市”作为第一方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九年(2004年-2012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连续十年(2005年-2014年)增速保持全省首位。
“产业定位不明晰、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弱的产业集聚现状也不容回避。”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援引数据称,虽然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超过苏北的连云港、淮安,但单体规模仅约为连云港的42%、淮安的55%。
规划不仅是方向、龙头,也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深谙这样的理念,早在去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宿迁实际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打造构建市域“双新一特”和县域“2+1”产业体系。
冰箱、冷柜、压缩机,双鹿上菱、东贝、格力、美百加……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集群成链的产品、集聚成林的品牌造就了宿迁家电的平地崛起,吸引了13个家电项目落户。得益于产业体系的默默发力,以家电、光电、电子、绿色建材为代表的“三电一绿”产业实现了迅速崛起,我市的“产业树”正日趋繁茂。
目前,在各县(区)加快编制“2+1”产业规划同时,宿迁市级层面也已启动全市“4+4”产业规划编制,并委托专业机构开发了地图软件,建立了完善的产业、企业数据库。
宿迁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今后的招商工作将突出纵向延伸和横向集聚,采取“建链、补链、强链”等措施,制定本地“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补齐产业链的关联企业。对各地新引进符合产业定位的重大项目,优先保证用地、金融、人才,强化要素支撑。
毋庸置疑,宿迁市处于增量推动型发展阶段,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抓增量带动。基于这一理念,各地在合理合规情况下最大化发挥本地招商政策,尽可能多地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过去由于缺少明确的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往往“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现在,宿迁市明确,紧紧围绕市域“双新一特”、县(区)“2+1”产业定位开展招商。
发展的“中高速”呼唤产业的“中高端”。在产业体系引领下,各地遵循“补缺、补短、补软”的思路,更加突出专业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引导和推动项目招引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各开发区则以“五有三转”为导向,不断延伸、优化重点产业链条,加快向产业技术高新化和产业链条高质化转变。
“‘产业链条不必全部在我’,我们要树立大产业链观念,把宿迁的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市有关人士建议,还应认真研究徐宿淮地区、淮海经济圈产业特点,加强市际合作,形成竞合关系,把宿迁的招商引资放到更广区域、更高层面进行整体考量。
服务如何优化?
———“三服务三促进”活动添力
宿迁检验检疫局加强技术指导,简化工作流程,帮助江苏亚克西食品有限公司番茄产品顺利出口加纳、喀麦隆、塞拉利昂等国家;
宿迁市台办、市司法局成立全市台资企业法律服务站,丰富和拓展了非常“6+1”台商专属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南京银行宿迁分行与市科技局合作,为挂钩企业快速办理“苏科贷”业务,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
“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园区,促进深化改革、促进作风转变、促进转型发展”,年初以来,市级机关“三服务三促进”活动的浓烈氛围扑面而来。在活动中,118家部门单位共确定了359个挂钩企业和294件实事项。
当前,国家已经开始清理优惠政策,这表明,“拼政策、拼资源、拼环境、拼地价、拼人力”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杨秋明认为,要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服务工业转型升级。其一,完善市场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三,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营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软环境”。
在扶持政策上,宿迁市正加快制定出台符合国家惯例、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国家要求的引导政策。积极探索从补企业向补产业转变,对重点发展的产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补助,鼓励企业向设计、研发、品牌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同时,不断推动从补规模变为补科技、从补产品变为补配套,从补生产变为补消费转变,逐步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政府服务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微调研、微创新、微服务的“三微工作法”贯穿工作始终。
在江苏海天调味品宿迁有限公司项目工地,帮办人员每天都到项目部现场办公,甚至吃住在工地上;沭阳县有关部门对福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相关手续全程代办,全力协调“围墙”以外的工作,换来了项目的“加速度”……
“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对列省的15个重大项目和全市200个重大项目、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70个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运行的具体问题,帮办人员都将在第一时间研究对策,并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处理落实。
优良的法治环境是一个地区最强的“软实力”,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此,宿迁市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公开透明的行政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政府合约执行力和履约度,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公信度、透明度。与此同时,营造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外部环境,确保各类经济主体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通过加强法治驱动为发展提供保障。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