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港路社区:嘣炒米花人
转眼又是一年冬季,又到了吃炒米花的季节。最近在双港路社区江平路117弄的路边,总是能看到这样的一男一女:路牙上,一个浑身煤渍的中年大叔左手摇着炒米机,右手拉着风箱,娴熟地操作着;马路边,一个身穿围裙的中年大姐在自家的电瓶三轮车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摊点,左手拿着木条,右手握着菜刀,在模具上快速地划弄着。
这位大叔和大姐来自兴化,系叔侄关系,平时在老家以打工为生,每年冬天都会来到靖江,走街串巷做点卖炒米花的行当。这位大叔姓瞿,大姐姓薛,二人在靖江租房子住。两人一般每天早上九点出摊,下午五点收摊,一天做下来,能做到七八单生意。他家嘣炒米花每次只收15块钱。于是,附近垂涎三尺的小孩子们纷纷从家里拿出可以“嘣”的东西——大米、珍珠米(玉米)和黄豆等粮食,一边咽着口水,一边争先恐后地排队。随着“蓬蓬”的汽嘣声,阵阵米花香味飘散开来,孩子们都放下了捂住耳朵的手,看着白花花的米花从白袋子中倒出,忍不住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抓上一把米花,然后一粒一粒地塞进自己的嘴里,一副吃得很开心的样子。而做炒米糖就需要用米花再次加工,每次需要两斤米、一斤糖,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带上些花生、芝麻、葡萄干、瓜子肉等干货,为自家的炒米糖增加些美味和色彩。
问起瞿师傅当初怎么想起做炒米花的行当,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望着手里摇着的炒米机,说道:“小时候我家邻居是做炒米花的,味道特别香,那时候我就想如果天天有炒米花吃该有多好啊,于是就跟着邻居学了一年,学会了这门手艺。”说到这里,瞿师傅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自己的侄女儿也是因为喜爱这门行当才和他一起到靖江来做炒米花生意,算到今年也有二十多年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弄堂里和小伙伴们一起排队嘣炒米花,那种很开心很期待的感觉,一想起来就很温馨。一捧喷香的炒米花就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持续好久!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商店超市各种各样的包装袋零食琳琅满目,这些机械加工的零食直接冲击着手工加工的零食生意,所以现在会炒米花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我们再也很难看见手捧茶缸或米罐子排队嘣炒米花的热闹场面,而孩子们大都也失去了那种期待品尝炒米花的感觉,同时也失去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童趣。
“过去我们学嘣炒米花的时候,不愁没有人传承这门手艺啊。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裁缝、做木匠、做瓦工等等,我们只学其中一样,把一样学精就行。但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我自己现在正当壮年,还能继续做这门行当二十年,但二十年之后呢?”瞿师傅说着说着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他表示自己很乐意把这门技艺和多年心得传授给那些感兴趣的青年们,让这门民间绝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