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向转诊"一头热 社区医院难接下转病人
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回社区”,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双向转诊呈现“一头热”的局面: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较多,但从上级医院向基层医院转诊的病人极少,有些基层医院几乎为零。
一社区医院一年未接到1例下转病人
秦淮区中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0多张住院床位,去年共有200多个住院病人,但统计发现,从上级医院转诊下来的病人为零,“我们中心以眼科为特色,收治的住院病人都是门诊收来的眼科病人。”中心主任王健向记者介绍。
鼓楼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他们向上转诊的病人有1000多例,但未接到一个转下来的病人。
秦淮区卫生局副局长陈玲介绍,去年该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病人逼近3.7万人次,但转诊下来的病人很少。
基层医院水平得不到信任,上级医院下转不积极
小病分流到基层,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让基层医疗资源闲置现象得到改善,同时解决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矛盾。设想很美好的“双向转诊”为何遭遇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尴尬?
“病区有200多张床位,但每天的住院病人逼近300个,我们也希望一些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回到社区加快床位周转,给真正需要救治的人创造更好的环境。”位于秦淮区的一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主任向记者倒苦水,目前很多人对基层医疗水平不信任,不愿意到社区住院康复。“目前三级医院与一级医院住院医保报销差距并不大,花差不多的钱,患者当然会选择技术更好的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表示,下转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机制下大医院还担负着经济考核,尤其是扩建后背负着严重债务,对他们而言,每一个病人都是经济资源,即使“人满为患,疲于应付”也不愿意“放手”。
“目前双向转诊渠道并不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财政供养的薪酬制度之后出现了“养懒汉、不愿承担过多医疗风险”的倾向,“某些基层医疗机构对上级医院转诊下来的病人很不积极。”该人士还表示,实现新的薪酬制度后,很多社区卫生中心考虑到人员编制,将住院部直接“砍”了,“没有床位又如何承接大医院下转下来的病人?”
增强基层力量提高病患下转信心,加大投入扭转大医院“趋利”倾向
记者了解到,作为医改试点城区,“进一步推动双向转诊”是我市今年医改的重要内容。我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意见》明确,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将全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拉开不同等级医院医疗服务价差,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医保支付政策适当向基层倾斜,引导建立合理就医流向,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
“让双向转诊落到实处,不仅政府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让他们告别‘趋利’;更需要增强基层力量让老百姓愿意回到社区。”冷明祥建议。对此,鼓楼区卫生局副局长庄永中表示“非常赞同”,他透露,该区分3年时间将所有社区卫生中心业务骨干送到三级医院进行“轮训”,同时让三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医院定期坐诊等,“接得住下转来的病人,除了医务人员水平提高外,还需有足够的床位。”庄永中说,该区正通过“医养融合”,将区内5000张养老床位变成康复床位。
陈玲向记者透露,秦淮区正以“结对帮扶”的形式提升患者对基层的信任,确保患者转诊后的安全和质量,“夫子庙、秦虹两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区将全面与第一医院合作,对方将常年派对3名业务骨干进行病区管理;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与八一医院全面对接。”
而为减轻大医院的“经济负担”,我市新医改明确,将改革补偿办法,结合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核定财政补助经费,将“列入计划、经过批准、经过核定”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纳入政府性债务统一管理,逐步予以化解。(顾小萍 樊桂霞)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