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又添区域创新体系平台 盐城高新区后来居上
新华报业网讯 这是盐都区乃至盐城市创新发展的传奇——在10年前的一片秧田洼地上,建成如今的盐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创造了筹建时间最短、建设速度最快、获批效率最高等多个“江苏之最”。 这是盐都区乃至盐城市转型发展的标志——在接到国务院2月5日的批复文件后,盐城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迅速出台《关于盐城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市委书记朱克江说,盐城国家高新区的获批,是全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两城两区”标志性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机遇在手,时不我待! “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和倾力支持,高新区就不会成长得这么快!”盐都区委书记羊维达说,要充分利用高新区的“金牌效应”,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带动、平台孵化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打造区域创新人才产业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推动城市、生态和产业一体化高效发展。 盐城国家高新区的创建过程,是盐都区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从2006年盐都经济开发区起步,到2012年11月获批省盐城高新区,再到今年2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10年间每一步跨越,都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 既求产业规模扩张,更求内涵特色发展,高新区把后发优势转化为超越优势。经过一轮轮产业筛选、科技提升,最终把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作为兴区的3大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全市高新企业和高新产品集聚区。 盐都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多个“全市第一”,而这,绝大多数分布在高新区,高新技术对盐都区工业经济贡献额,常年保持在七成以上。 年轻高新区的科技聚合能力为何如此强大?答案还是“创新”二字。如始终把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一号工程”,区内八成以上企业都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如充分利用沿海开发这个本土资源创新优势,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创新主体,不惜工本,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和平台,能快则快,抢占创新制高点。 率先建成国家沿海风电技术创新平台。盐城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抓住阵阵“海风”,高新区就建成3个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即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国家风电设备质检中心和国家能源风电技术装备评定中心,成为国家“海上风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今年重点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全服务链,逐步形成我国沿海多业并进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总投资60亿元的华锐风电落户以来,形成了研发设计、总装制造、检测检验完整产业链。正在风电产业园考察的华锐风电集团总裁徐东福表示,“要把高新区建成中国风电装备出口基地和运营服务中心”。 率先打造沿海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4月10日,朱克江率高新区等招商团队前往深圳,参加第四届中国手机产业年会,并与深圳手机协会签订共建盐城高新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协议,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应用电子产业。目前已有多个抱团项目进入转移洽谈中。 在高新区6平方公里的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内,已聚集了一批行业领跑者。其中,我国高速喷印设备行业标准起草者、江苏锐毕利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喷印机产品,先后获得23项国家专利,使我国成为继英国、以色列之后,第三个拥有高速工业喷印核心技术的国家。 率先打造沿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从事组合机床研发的江苏恒力公司,为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定制的“垂尾精加工平台”,是制造现场惟一使用的国产成套设备。江苏东久重工生产的余热锅炉畅销国内外,最近又赴印度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拓市场、寻求合作,抢占南亚高端装备制造先机。 “高新区一诞生,就成为市政府行政权力下放试点单位。”盐都区委常委、盐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商建明说,要加快投资审批一站式、建设推进一条龙、生产生活全方位等“三大服务体系”建设,将高新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盖章最少、收费最少、申报材料最少和审批流程最短的“成本洼地”和软环境高地。 本报通讯员葛建华王业先陈中华 本报记者林 培杨树立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