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注入发展新动力
29.12.2014 13:12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2002年初春,曾经如日中天的岔河缫丝厂,面临经营困难,陷入破产窘境,改制成为这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国有丝绸企业转型的第一步。面对技术骨干流失、生产停工的现状,企业打破原有的“铁饭碗”体制,建立起绩效导向的管理体系。昔日臃肿的管理机构成功瘦身为精干高效管理技术团队,数百名下岗待业的工人重返工厂,荒芜多日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单一的缫丝产品,长期为丝绸服装企业打工,使得企业没有市场定价话语权。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公司从源头收购了30个鲜茧收购站,同时由企业数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定期深入公司定点养殖户,指导蚕茧养殖,提高了企业的鲜茧品质。通过引聘高端丝绸服装设计人才,苏通已经由单一的缫丝生产,成为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饰一体化丝绸产业链,苏通也从昔日名不经传的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丝绸家纺产业主力军。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像苏通丝绸一样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完整产业链的华丽转身。因企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上策。
作为大米加工企业中的翘楚,南通园得乐米业有限公司今年前10个月实现应税销售3000多万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公司去年全年的销售额。虽然目前发展稳定,但是总经理钱银兵却居安思危,今年4月份,投资近300万元引进水磨糯米粉成套设备,在原有大米初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糯米深加工,每小时的加工能力达1吨。
钱银兵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大米加工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原来日子过得滋润,现在都不同程度地走起了下坡路,特别是很多小作坊资金链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纷纷关停,行业整体不景气。“我想着大米利润太低了,那么多企业搞没什么意思,就去上海、浙江市场上考察,发现糯米粉还蛮紧缺的,我就想着不如自己做吧。刚开始加工了一点儿试试的,还挺好卖的。”有了市场需求,再加上消费者的认可,钱银兵开始批量生产水磨糯米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将生产重心完全转移到糯米粉上来,目前大米加工仍占据着总产量的90%。面对记者的疑问,钱银兵解释说,毕竟目前园得乐的大米仍被市场所认可,完全摒弃主打产品,意味着无可估量的风险。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稳步走是发展的前提。
在南通北渔人和水产有限公司,近几年来,产品连年升级换代。从单一品种黄泥螺拓展为现有的10大门类100多个产品,仅仅南美白对虾这一种海鲜,公司就开发了活虾、冻虾、烤虾、虾仁等多种产品。针对国人偏好鲜品的口味需求,公司花费4年时间研制鲜紫菜的保存方法,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明年即将上线生产。同时,北渔人和还积极与其他食品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厂房和设备,开发海鲜粽子、海鲜香肠、海鲜包子等海鲜配套类产品。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多元的市场需求。据介绍,现在北渔人和的产品与之前有了天壤之别,在保留原有醉糟制品等特色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海鲜配套产品。“比如文蛤香肠,把文蛤和传统的猪肉结合成了香肠,后来又开发了紫菜跟猪肉结合起来,但是根本来讲它是香肠,只是调味不同了,以此将如东的海鲜特色打造出来。结构调整为北渔人和今后不断增加产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29.12.2014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