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去世 男子照顾岳父11年报恩

30.06.2015  11:35
女婿为岳父量血压。贾涛 摄

  徐州市奎西社区的李建芳今年已84岁高龄,11年来一直和女婿苏法池相依为命。女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既感激又愧疚。而苏法池早把他看成唯一亲人,“对他,我只不过是报恩而已。

  84岁的李建芳,住在奎西社区塔北街4号。沿着一处居民楼前的小巷走出几米后右转,那里是一片被居民楼包围起来的“平房区”。

  李建芳的家在第一户。低矮的小门进去,是面积四五平米的厨房,左手边两平米的“偏房”里垛着收来的废品。柜门歪斜的橱柜、破旧的洗手池、简易铁皮炉子上面放着一个铁锅。就在这里,70岁的女婿苏法池每天给他做饭、烧水。如今,两人已相依为命过了11年……

  李建芳1932年出生于山东。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来到徐州工作,退休前是原民政局奎山织布厂的职工。眼前20平米的平房是“两室一厅”:朝东一间带有窗户的小屋,是李建芳的卧室,外面这个大间则由窗帘隔成“客厅”和女婿住的“卧室”。房间低矮、阴暗、潮湿,大白天里得开着节能灯才能看清,沙发、柜子、床都是异常破旧,但收拾得整齐。

  “这房子还是单位分给我的呢。”虽然眼前50多年房龄的老屋条件极差,但李建芳说起单位,仍充满感激。

  “如果不是为了我,女婿也不会跟着受罪,不至于丢下新疆25年的工龄来徐州。”看着沉默不语的大女婿,李建芳心里觉得,对不起他。

  李建芳有三个女儿,除大女儿外,另外两个女儿一直待在老家山东农村,一个腿不能动,另一个也有病。他这辈子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大女儿、大女婿。

  对于大女婿放弃新疆工作来徐州的这段经历,李建芳介绍,女婿苏法池也是山东人,1960年去支边。后经人介绍与李建芳的大女儿李桂芝在山东结婚,之后两人一起去了新疆。

  1979年,苏法池让妻子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回徐州投奔岳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买东西都是凭票,老伴因为户口在山东农村,直到九十年代才来徐州,在这之前,我和大女儿以及四个孩子就在这间屋生活。”李建芳说,1979年,靠自己的工资养活这么多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1984年,李建芳已年过半百。苏法池考虑到一家人对岳父的拖累,离开工作了25年的新疆,也来到了徐州。之后的20年,苏法池靠修自行车挣钱。

  2003年,李建芳的老伴在山东老家去世。时隔一年后,大女儿李桂芝因心脏病离世。

  2004年,李建芳已年逾古稀。女儿去世后,女婿没有抛下他。就这么着,两个孤老头子相依相伴过了11年,“要是没有大女婿,我早就死了。”李建芳说。

  对于苏法池来说,因为放弃25年的工龄,加上有四个孩子的缘故,按照低保政策,现在一个月能领到两百多元,“如果当年他不回来,留在新疆,现在退休工资估计至少得四千多元。”李建芳说。

  得过脑梗塞、心肌梗塞的李建芳,如今除了半身不遂外,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要打胰岛素,还要吃药。早几年,苏法池得了中风,手脚麻木,连自行车都修不了。两人目前就靠苏法池的低保和李建芳的退休工资生活。

  如今,70岁的苏法池每天早早起床后,把要吃的药和水端给岳父,看着他吃完药,自己再开始做早饭。

  除了一日三餐,他一天三次给岳父喂药、打胰岛素、量血压、倒大小便,隔几天为其洗头,过一阵子就会骑自行车带岳父去澡堂洗澡。

  因为每个月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了吃药看病上,两个人的生活异常艰苦。苏法池说,孩子们各自成家,但生活都不富裕,靠打零工为生,他和岳父相依为命。

  “我父亲1958年在山东老家去世,母亲1997年去世,想到1979年到1984年那五年岳父对我们一家子的照顾,非常感激,对他我只不过是报恩而已。

  在“客厅”破旧的桌子上,放着社区送来的八宝粥、早餐奶等食品。

  “自从女儿去世之后,这十多年里,社区逢年过节都会买来东西慰问我,13日那天,社区还给我送来了粽子。想到这么多年社区对我的照顾,我就拨打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想向社区主任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李建芳老人对记者说。

  看着眼前这个特殊的家庭,奎西社区主任杨承爱和副主任赵淑萍也很是感慨,“苏法池的孝心很让人感动,他们只要有需要,社区一定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帮助。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