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论辩“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把脉中外关系进程

24.08.2015  20:19

  中新社济南8月24日电(李洋曾洁梁犇)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4日在此间举行首场主题会议,会议议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海内外历史学者就此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中外关系进程作出历史考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稍早前在致大会的贺信中特别提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并指出“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认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当天的会议也因而吸引众多听众前来。

  该议题的讨论持续一天,多位历史学者从特有视角展现了历史的中国特别是近代中国同世界的互动,为听众提供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路。

  当天会议的总评议人、芝加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在会议间隙接受了中新社记者采访,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一议题设置予以积极评价。他认为中国在世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重要议题如气候变化等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显得很贴近实际。

  针对不少学者当天的论文题目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因而在谈到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时,彭慕兰对记者表示,那时中国虽然总体仍比较落后,但在一些方面仍取得了关键进展。同时也不应忘记19世纪和20世纪多场战争和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这一背景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有所显现。

  彭慕兰肯定了多名学者为探索中国与世界关系所作努力,但他也含蓄指出,当天讨论的多篇论文相互之间还应加强关联性,而且中国与亚洲腹地以及其他战略要地在历史上的关系问题也应是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与会的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大部分历史学者所提交的论文还是切题的,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就不同的中国历史朝代、与世界互动的不同角度展开。

  然而陶文钊在会上就具体问题明确提出了质疑。针对日本历史学者所提出的有关中国近代史上的朝贡体系问题,陶文钊表示,朝贡体系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就已瓦解,并提出了该学者在近代中国涉及有关问题的说法上存在的问题。

  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随后就此问题向陶文钊做了解释,承认这是敏感议题。陶文钊向本社记者说,川岛真还算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他表示,不能把反映“国耻”的想法与实际疆域的诉求混为一谈。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以中国历史学家身份主持当天的主题会议。他向记者表示,中国议题本身就值得现今密切关注,而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历史进程则是以更开放的眼光进行分析,探寻中国与世界发生了什么。

  王建朗也指出,当天的主题会议是学术讨论,有不同观点出现是正常的,“应该是个好现象”。他说,大家在讨论会上互相交流,能够达成共识当然最好,但即使达不成共识,对学术研究也能够有个促进。(完)

  原标题:历史学者论辩“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把脉中外关系进程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