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济:这是创客最好的时代

24.08.2015  09:13

“‘互联网+风口’助力苏企进化”系列报道①

  编者按: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希望与企业一起参与时代的变革。“互联网+”的时代,苏企该怎样“进化”?本报选取众创园、智慧城市、在线教育、农村电商、手游等领域,深入企业调研,推出“‘互联网+风口’助力苏企进化”系列深度报道,探讨苏企可能成就的未来。

  想象一下,如果一家公司,同时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这两大风口,它能够飞多高?旗下有博济科技园、O’Park中国园区在线、创客邦三大品牌的博济,就拥有这两种基因。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借“互联网+园区”的概念,以及创客一族的迅速崛起,在外人看来,博济或许只是“赶上了好时候”。但恰恰相反,公司80后美女总裁孙兰兰,更愿意先聊聊博济那些年“沉默的时光”。

  草莽时代的“野蛮生长

  “从2006年博济科技创新园项目正式签约起,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好几个时代,才一路走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并非运气使然。”孙兰兰告诉记者,和诸多孵化机构一样,博济历经了最初的“房东时代”,随后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服务时代”,以及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投资时代”。

  实际上,早在这些孵化机构的“草莽时代”,开创了我省“民营资本+高校资源+政府引导”的全新运营模式的博济,就常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短短几年,你们是如何脱颖而出?向来追求创新的孙兰兰总是一语道破:“高效的孵化服务。

  博济科技园入驻企业百助听力徐经理,对于园区的创业辅导体系印象深刻。“那是2010年,有一次我要求与当天在园内进行中小企业发展‘巡诊’的专家‘私聊’,园区立即安排了下午半天的交流,专家帮我明确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公司也迅速摆脱了2008年入园以来的亏损状态,当年就实现盈利500万元,员工数量也发展至30人。

  成熟的投融资体系,也在帮助园区企业实现迅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博济自身的发展。在股权融资方面,博济设立种子基金与创投基金近3亿元,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搭建资本与科技对接平台。

  做好“加法”实现“裂变

  一组数据和荣誉,见证了博济的“野蛮生长”:目前,博济已直接运营50多个园区,入园企业5000余家,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了全程管家式的企业成长服务。50多个园区中,已取得7个国家级、7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公司成为2014年中国园区品牌价值TOP5、科技部中国孵化器建设十亮点,同时还获得了中国产业园区招商领先品牌称号,而在今年工信部主办的国际软博会上,孙兰兰本人也被评为2015中国软件行业杰出人物。

  然而,面对“互联网+创客”的时代,博济大显身手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其实,一直以来,对于江苏乃至全国为数众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拥抱“互联网+”并不新鲜,关键则在于,怎么完成这个加法。

  此时的博济,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国内首家园区运营O2O平台———O’Park中国园区在线。“创业者有着他们特定的需求,如果能够在创业园区周边通过O2O线上线下的互动,让需求能够迅速在线下得到满足,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孙兰兰告诉记者,这个想法或许简单,但是产品做起来,则需要花大力气。“前后4年,真金白银花掉1个多亿,我们的产品才正式上线。

  点开平台界面,记者看到围绕“让创业更简单”的核心诉求,既有“审批”、“协同”、“考勤”等移动云办公帮助创客轻松实现团队管理;也有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服务资源对接,让创客足不出户即能享受高性价比企业服务;此外还具备精准的办公选址、圈层社交、项目路演等功能,为创客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创业生态圈。

  “互联网+创客”江苏还需发力

  推出重量级产品的博济,不仅成为国内首家园区运营O2O平台,更重要的是,企业也成功转型为一家“骨子里”的互联网企业。“目前,博济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互联网行业。”孙兰兰表示,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之下,博济的模式也更加容易复制,并且迅速地推向全国。

  “目前,我们已经先后在上海、杭州、成都、广州、天津、石家庄、南京、常州、南通等多个地区输出我们的服务体系。”孙兰兰告诉记者,作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博济还正在大丰、高邮等地,帮助当地产业和创客们实现“互联网+”。

  而对于江苏孵化器行业的发展,孙兰兰表示愿意承担更多。“现在都说众创空间,江苏可以说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孙兰兰坦言,江苏孵化器工作起步很早,3年前就已超过千家,但是至今仍没有一家非常知名的机构。“究其原因,相比北上广深,先天资源不占优势的我们,并没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自然无法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

  记者在查阅《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时发现,该办法细化至孵化器聘任创业导师,能够领取每人每年3万元的补贴,而我省在这些方面,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 澄 实习生 郭 晨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