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附院儿科医生夫妻档的新年坚守

27.01.2017  09:01
南通附院儿科医生陈尚明来接妻子黄海英的班。 曹桐 摄 南通附院儿科医生索桂海和妻子郑玉芹在查房。 曹桐 摄

  中新网南京1月27日电(陈宏伟 施琳玲)23日晚上九点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儿科诊室,陈尚明和黄海英夫妇在进行着交接班,面对越来越多的患儿,他们的交接简明扼要地结束了。黄海英默契地将主诊位置让出来给陈尚明坐下为新病人就诊,自己则站在那里完成手上患儿病史的采集、诊断和治疗、处理。他们如此的默契,不只因为他们是一对夫妻,更因为他们已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坚守了十三年。

  那夜,他们才上四年级的孩子又一次打开着家里所有的灯,独自在家等着爸爸或妈妈的回归。可对于从事急诊儿科工作十余年的黄海英来说,她更能理解患儿生病时家长们那份焦灼的心,要从家长慌乱的病情描述中收集到有利于疾病判断的信息是相当不易的。所以,她坚持把手上的小病患诊疗结束才洗手下班。

  临走的时候,黄海英从诊室门口走过,看到的是被患儿及家属包围着的丈夫的一个头顶。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终究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走了。而她的丈夫,甚至连一句“路上骑车慢点”的叮咛都没来得及说,就一头扎入了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中,更不知道妻子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那夜,陈尚明接诊将近70余个患儿,中途除了去抢救室和输液室处理患儿的突发情况之外,他没离开过他的座位。

   25日上午十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房,索桂海和郑玉芹医生在查房。来自于徐州2009年工作的索桂海,和来自于湖北2014年工作的郑玉芹也是一对儿科医生夫妇。

   索桂海是科室里的青年医生,而他最大的无奈,还是在工作之初来自于家人的不理解。工作第一年,因为科室同事的照顾回家过年的他,至今为止,再没能回家过年。以至于他的父母都怨上了他,在老人的印象里,儿子应该是穿着白大褂,风度翩翩、悠闲地上下班。直到去年他们孩子出生,老人过来帮着看护孩子的日子里,才看到了儿子和媳妇工作的不易。索桂海坦言,儿科的疾病跟其他科室一个重要的不同还在于病情变化特别快,因此儿科医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思考很多的问题,家长只知道看诊时间短,但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有那么多无形的工作量?而这些对于一个年轻医生来说就更具压力了。所以,他每次会在急诊下班后数小时内没接到科室的电话,才敢安然入睡。

  同样,对于郑玉芹来说,千里之外的家只能是她永远的一个牵挂了。夫妇两人在同一个科室,经常会错开值班,想要一起回趟老家就已及其不易,更何况是一起回湖北老家过年了。但郑玉芹没有抱怨,对于她来说,不畏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比和家人的团聚来的重要的多。而今年,她的家人从湖北到南通来过新年,她已经很满足了,其实比他们辛苦的医务人员还很多,他们只是尽力做好他们能做的而已。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目前有各级别医生45名,其中外出进修学习4名,急诊室7名医生,剩下的34名儿科医生要完成门诊、新生儿室和三个儿科病房所有的诊疗任务,同时还要兼顾教学、科研工作。2016年年初,吴尤佳副主任被提拨主持儿科工作,她毫不掩饰地感叹儿科工作的不易。

  吴尤佳坦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孩子病了可就是全家“”了的一件大事,孩子看病,陪伴的阵容最少是“一拖二”,“一拖四”、“一拖六”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作为一个“哑科”, 最难的还是在沟通。儿科医生与患儿通常很难直接交流病情,这成为儿科工作中比较费劲的一环,大部分患儿无法自主描述症状,家长代为描述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而家长的描述未必准确,风险也相对增加。大部分匆匆忙忙来到儿科医生面前的家长,有的慌乱没了主见地语无伦次、有的过分渲染着孩子的病情,当然也有不够重视而在患儿病情危急时才匆忙送来就医的家长。于是,儿科医生只能通过理性的思维、缜密地在家长提供的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的痕迹,并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风险,就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潜伏着,也成为每一个儿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2016年两会上,“儿科医生荒”问题被代表、委员热议。同年,11月26日,《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于福建厦门召开的第10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颁布。数据显示,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多达86042名,已直逼十万大关。就在近几年,全国各地医院也不断爆出儿科急诊停诊或缩短夜间急诊时间的消息,再加上原有的一些儿科医生因不堪压力选择离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又因为儿科的高要求而选择就读其他专科,儿科人才的窘境日益凸显。如今,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产科爆棚的状态已经初现,那么,儿科最紧张的时期已将在不远处了。

  吴尤佳表示,虽然儿科压力很大,大家有时候也会感到很累,但通大附院的儿科医生从来未曾后悔,他们感恩许多家长的理解和包容。在未来,他们希望全社会能多体谅儿科医生的不易,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