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莫文隋”汤淳渊离世 一生慈善拒绝在媒体露面

14.07.2019  12:32

  一个人的安静离世,却让一座城不平静了。

  7月12日晚上9时22分,南通大学退休教师、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汤淳渊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汤淳渊早在11年前就作了安排,他在一张手写的遗嘱中要求: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纪念);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当日或第二日即行火化,将骨灰撒入狼山外口长江中;操办人员,除亲属外,友人包括南通大学离退处人员应在十人以内;请按上述意见办理,亲属不得提出异议。

  汤淳渊一生坚持不在媒体上露面,即便在南通,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也不多。但这一次,汤老师安静离世的消息,在网上瞬间刷屏,意外成了新闻主角。

   莫文隋”,未解之谜持续24年

  “莫文隋”这个名字,对于南通市民来说,是一个持续24年的未解之谜。

  1995年3月,春风渐暖。正在原南通工学院读书的石洪英却感觉掉进了冰窟——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然而,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一个署名“莫文隋”的人寄来的100元汇款,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寄出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此后,石洪英每月都会收到“莫文隋”寄来的100元,汇款单从不透露汇款人身份,只写上“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等鼓励话语。

  为了找到帮助自己的人,石洪英几次沿着工农路挨家踏访,却发现根本不存在“555”号。她这才明白,“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是“莫问谁”,其意显然是“但收关爱之情,不必问我是谁”。石洪英不死心,她通过学校广播站寻访“莫文隋”,还试图从邮局觅得线索,都一无所获。

  1995年9月,南通工学院学生处也收到“莫文隋”寄来的1000元汇款,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每人月发给100元,作为生活补贴”。

  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两个感人的故事,发动全体市民寻找“莫文隋”。“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到处可见,一曲《莫问我是谁》唱遍大街小巷——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迷雾中我是一颗星,冰雪中我是报春梅……

  浩大的宣传声势下,谁到邮局汇款,都会被怀疑是“莫文隋”,但“莫文隋”依然坚持不露面。1995年11月,石洪英收到“莫文隋”最后一封来信:“石洪英同学,资助你的方式必须改变,不然我会暴露。今筹集捌佰元存入市建行文峰储蓄所(在文峰医院附近)。你每月自行提取100元作为生活补助费,直到你毕业。希你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今后我不再和你联系。

   一个人,带动一座城竞相效仿

  “莫文隋”原型没有找到,南通却涌现出更多的“莫文隋”。南通师范学院一名教师化名“张联”资助特困生,引发全校师生效仿,累计资助困难学生3000多人次。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款的“关辛”,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莫文隋”出现开始,不到3年的时间里,3家单位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有100多笔。

  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以《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南通:“莫文隋”有新篇》为题,进行跟踪报道。2002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聚焦由“莫文隋”引发的“南通现象”。“莫文隋”传遍全国,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也在南通激起更澎湃的学习热潮。

  南通顺势而为,1997年开始,把3月5日“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倡导市民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一年后,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把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那时刚刚由单休调整为双休,空闲时间多了,为什么不用来做好事?”牙医张利民成为首批34名江海志愿者,20多年来,他累计为高龄老人免费看牙两万余次。如今,江海志愿者队伍已壮大到120万人,成为彰显南通城市文明高度的一面旗帜。

   主角”缺席,道德光芒永留星空

  “莫文隋,你在哪里?在江海平原的土地上,在南通大学的校园里,在江海志愿者的队伍中,在老百姓的心窝里。

  “风停了,雨止了,你却走了。

  “他走了,不,没有走,他永远留在受助的人们心中,永远活在后人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世界里。

  ……

  7月13日中午,汤淳渊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人们纷纷留言,对这位老人表示敬意。

  过去24年里,“莫文隋”多次被评为道德典型,但在各类表彰大会上,领奖人永远缺席。“莫文隋”到底是谁,并非毫无线索。“我和汤老有个约定。”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告诉记者,1995年底,时任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向他透露,“莫文隋”有可能是该院副院长汤淳渊。他带着录音机上门求证,汤淳渊终于承认自己就是“莫文隋”,但一再表示,不希望宣传自己。两人最终达成“君子协议”:保密到底,不在媒体上出现汤淳渊的真人真名真图像。在“勉强”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汤淳渊也只以背影出镜。

  不在媒体上露面,是汤淳渊坚持的原则。“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没有必要宣传。”汤淳渊说。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告诉记者,去世之前,汤淳渊老人患上重度肌无力症,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一年多,依然每个月从工资卡上划转400元捐给莫文隋基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即便身体不能动弹,也无法说话,对他提起志愿工作,他的眼里依然会闪着光。

  “莫文隋”走了,“莫文隋”精神却永远闪耀在道德星空,激励更多的人。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总数达2.7万人,志愿服务时长在打卡器APP上的统计记载为52万小时,名列全国第一。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等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万个、总时长超过2300万小时,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中,南通有30多个组织、50多个项目、100余名个人上榜,全国领先。

  本报记者 徐 超 陈 明

  本报通讯员 张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