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智造”走向深蓝
中国江苏网6月16日讯 近日,启东长江入海口北侧,占地100万平方米的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内紧张忙碌:运载钢板、构件的车辆来回穿梭,技术工人焊接、检验……从昔日荒滩到海工基地,启东中远海工不断向沿海拓展新空间,今年已交付2艘生活平台,年内力争交付5个海工居住平台,成为南通船舶企业抢抓优江拓海战略转型的缩影。
在世界船市波动、市场低迷的宏观环境中,南通船舶企业发挥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叠加优势,手持订单保持稳定。一季度,全市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409.3亿元,同比增长9.9%;造船完工量18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2.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海工装备产业后发赶超,1—3月,海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7.1亿元,增速高于船舶工业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目前,全市企业手持海工订单74亿美元,其中海工平台类订单35座,约67亿美元。
产业集聚提升竞争力
2014年,江苏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310.9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3%。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36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7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41.5亿元,其中,海洋工程装备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52.6亿元。作为南通的支柱产业之一,船舶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13.2%。
南通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重点骨干企业支撑。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海工)、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型装备、吉宝重工等11家海工装备骨干企业,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4.9亿元,占全市海工新兴产业产值的75%。其中,招商局重工等新投产企业实现产值64亿元,拉动全市海工新兴产业增长25.2个百分点。全市有9家企业承接了海工装备相关订单17艘(座),价值超过17亿美元。全年交付海工平台、模块等产品17座(艘)。
创新驱动赢得发展空间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支撑,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形成了涵盖国家、省、市三级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实力显著增强,进入海工装备总装领域的企业明显增多。全市已有南通中远船务、振华重工、惠生重工等3家企业先后交付了完整海工平台。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是该市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惠生重工、蛟龙重工、韩通重工等企业分别收购了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船舶海工研发公司。太平洋海工、宏华海洋装备、韩通重工、润邦股份等在上海、南通设立了研发机构。南通还集聚了斯达瑞、佳豪瑞达、海纳德、欣通、贝斯特等一批专业从事船舶、海工产品设计的技术服务外包企业,重点为该市中小船舶海工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
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为南通船舶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2014年,南通中远川崎获得了2艘双燃料推进系统汽车运输船(PCTC)的设计建造合同。这种船全长181米,型宽3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燃料推进系统汽车运输船。江苏韩通船舶重工也获得全球首艘CNG(压缩天然气)运输船建造合同。
产业链扩张凸显“链条效应”
南通近年来全力推动总装与配套全面协调发展,依托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加强配套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关键海工配套设备市场逐步扩大。
南通振华传动的自升式平台抬升锁紧装置、动力定位系统、铺管系统等海工配套产品,成功出口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并为南通中远船务配套海工绞车;南通力威机械研发生产的海洋作业平台系泊自动定位系统,成功配套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江苏宏华海油与上海船厂签订了TIGER系列钻井船的钻井包销售合同,打破了深水钻井包一直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
据悉,2015年,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将以转型升级、提升质量为目标,实现船舶海工与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实施产业链补链计划,列出重点补链产品目录,分“打破垄断、替代进口,国内一流、行业领先,市内空白、前景较好”三种类型,重点支持船舶海工关键补链产品的产业化项目,推动产业链关键领域发展。二是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培育壮大南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国际技术开发公司,瞄准欧洲船配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吸引海外优秀的技术、产品、人才落户南通。三是以社会资本参与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国家级南通高端装备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积极参与高端海工船舶配套项目建设。
江苏经济报记者蔡逸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