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打造江海清水走廊两减六治三提升倒逼绿色转型
在全省“263”环保专项行动中,一曲洋溢着江风海韵独特底色的绿色发展主旋律正在南通大地奏响。
2016年12月9日,全省“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会议一结束,南通紧接着召开全市整改推进会,市委书记陆志鹏提出:“聚焦突出问题整治,打造江海清水走廊”; 10日下午,南通市政府在如皋长江镇召开打击“地条钢”现场会,明确重拳出击,决不允许在南通地区出现“地条钢”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13日上午,市长韩立明调研市区环保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
“江风海韵是大自然赋予南通最有特色魅力的城市名片,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陆志鹏介绍说,南通作为全省唯一滨江临海城市,生态资源丰富,但也面临一些复杂矛盾。“当务之急是要聚焦突出问题整治,从严开展亮剑行动,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打造江海清水走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南通98%的人口饮用长江水,但地表水达标率不高,部分河道黑臭成为明显的生态短板。“亮剑行动”,第一剑直指“黑水”。
一家豆腐作坊两年内一直偷偷将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去年7月,在全市开展的环保“亮剑行动”中,港闸公安分局对作坊业主刘某某实行行政拘留。将限制人身自由的制裁引入环保行政处罚,这在南通市区尚属首次。
“过去污染了河道,罚点钱,企业接着干。现在不同了,公安机关来带人了,真的‘亮剑’了。”沿河一位私营老板坦言,过去他也向这条河偷偷排过污水,但现在不敢碰“高压线”。“规范环境行为,共担社会责任。”他还和南通210家企业法人代表共同向全市企业发起倡议。
记者了解到,南通市开展环境执法“亮剑行动”以来,从严落实“十个一律”严惩措施,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567家,惩处力度在南通环保史上最大。2016年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江苏以来,南通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在排查的174个环境问题中,已整改落实到位62个。“通过大力实施‘水十条’,一方面加强对长江、通榆河等重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一方面加强对市区45条河道开展截污、清淤等整治行动,对100余条(段)河道实施贯通整治,确保年内完成16个黑臭河道治理项目,到2018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市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均超过70%,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 南通市环保局局长孙立新说。
污染在江河里,根源在岸上的企业和产业里。“亮剑行动”倒逼产业转型,打造“绿色”产业链。
记者近日采访享有“崇川福地”美誉的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区委书记吴旭告诉记者,崇川区曾集聚上百家化工企业,区里明确通过增产业能级、增创新能力、增管理能效,减工业占比“份”数、减企业“个”数、 减环境“负”数等 “三增三减”,对区内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重新洗牌布局,先后搬迁、关闭企业370多家,现代服务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通过打造绿色产业链成功闯出产城融合转型新路径。
“对于滨江临海的南通来说,生态发展是生命线,绿色产业是真正的竞争力。”韩立明介绍,该市积极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构建统筹陆海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率先出台《南通市海洋生态红线区保护规划》。同时在全国率先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大考核体系,全市17条入海河流全部建立“河长制”和“断面交接制”,实行入海河口生态双向补偿。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先后有185个重大海洋工程落户该市,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环评公示率100%,围填海工程听证率100%。
南通市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着力开展生态空间优化、经济绿色转型等七大行动,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陆志鹏表示,南通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恒心,其突出重点依然在“水”,要持续坚守沿江沿海生态红线,提升江海联动发展质态。陈 明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