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创新驱动拓展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新途径

27.08.2016  05:36

5年来,开展各类法治主题宣传186场,受众326万人次。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普及率为100%,青少年学生普及率为100%,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普及率为96.8%,外来人口普及率达97.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才是全民共建平安南通、法治南通的关键。”南通市司法局局长张武林介绍,让社会平安和谐成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坚实屏障,普法工作不能按老套路出牌,要在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出特色上打出品牌。

 

搭建立体化平台,增强法治传播渗透力

普法邮路、普法网站、法治宣传橱窗、法治一条街、长寿文化园、法治文化工作室、‘学法达人’普法软件、崇德少年法学苑是我们倾力打造的八大法治宣传平台。”张武林介绍,借助这八大宣传载体推动法治文化与社区文化、廉政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爱国文化等有机结合,使法治理念渗透群众日常生活。

全市建成473个风格各异的法治文化阵地,市级层面分别投资800余万元和600余万元建成南通崇法文化广场和南通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整合现有名馆名苑名景资源,将法治元素融入南通博物馆群、红十四军纪念馆等40多个文化名址,扩大阵地辐射范围。

创设为新市民解难的普法加油站、面向农民群体的家庭普法站、延伸青少年法治实践平台的“崇德少年法学苑”等普法阵地,形成“一县一特色、一镇一品牌、一村一亮点”,满足各类人群的学法需求。

依托邮政和烟草物流平台,实施“普法邮路通万家”工程和“普法连锁店”工程,利用1000多条普法邮路和“烟路”投递发放《崇法报》和《法润江海报》189万份。

全方位打造集广电网、通讯网、互联网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电视台《看法》栏目贴近民生,拍摄5秒、20秒公益普法广告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电台开辟《说法》《空中大调解》等法律专栏。普遍建立普法网站、微博、微信,南通司法微博“每天懂点法”微话题累计阅读量达5931万余人次。运用移动通讯网络平台,通过手机报、政务通、家校通、公交出租车载视频、多媒体大屏等多种载体开展法治宣传,累计发送普法短信7000余条。

 

组建特色化队伍,保持法治传播生命力

江海普法名嘴队伍,高校志愿者普法队伍,乡村(社区)法治宣传队伍,“中国好人”普法微联盟……

截至目前,南通组建专业和业余普法队伍74个,共有239家政府机关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配备达100%;培养村(社区)“法律明白人”2.94万人。

同时,南通还发挥人民调解员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多的优势,将普法与大调解工作紧密结合,壮大“以调释法”普法志愿者队伍,在调解中融入普法,在普法中化解纠纷,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挖掘“草根力量”充实普法队伍,举办“江海普法名嘴”评选活动,普法人才“从群众中来”,普法宣讲“到群众中去”。选拔出具备讲演说侃才能的普法名嘴160名,组成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传播队伍,满足了不同方言、不同文化爱好基层群众的法治需求。

借助道德模范影响力和号召力,挑选具备普法能力的南通籍“中国好人”,组建全国首个“中国好人”普法微联盟,将“中国好人”打造成“普法名人”。开展“好人讲法”主题宣讲等活动,发挥联盟成员在行业、领域、地区中的典型示范作用,以“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之一的磨刀老人吴锦泉为代表,将弘扬优良品德与传播法治精神相结合,让群众同时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熏陶。

 

构建多元化机制,提升法治传播影响力

近年来,南通市按照“落实责任、紧跟需求、增强实效”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激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健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明确各主体普法职责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法治宣传教育格局。各部门加强合作,联合全市70多家市级部门,举办全省首个地市级法治文化节,开展法治文化活动60余项,影响辐射50万人。

建立供给保障体系,在传统报纸、微博微信、普法软件等平台设置需求反馈板块,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为精准供给普法服务和及时调整宣传方式提供重要依据。编制《精准普法一本通》,通过建立“精准普法”任务清单、普法提示函和普法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加强对各单位法治宣传的事前提醒、事中指导、事后反馈。

完善法治文化产品供应链,出台法治文化作品繁荣计划,组建法治文化创作基地26个、创作团队59个,1356名创作人员加入法治文化创作专家库。面向全国征集法治文化作品,先后征集到故事剧本、歌曲童谣、动漫微电影等作品2860件,全部纳入法治文化作品库。实施百场法律法规宣讲、百场法律服务咨询、百场法治文艺演出、百场法律书籍派送、百场法治作品展播等“法治进万家”“五百”计划,举办各类法治文艺演出1326场次,市民学法课堂开讲10.3万场,累计接受教育群众人数达到750余万。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