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黑心包子馅”去哪儿了,岂能不知道?
黑心食品去哪了,是一道考题,检验着监管部门为群众办事的态度和能力。食品安全事件核心信息的“烂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政府形象。
昨天,“黑作坊做出馅料流向南京多家连锁包子店”的新闻在网上依然大热。黑作坊被查处已经过去两天了,新闻还能保持这么高的热度,和黑馅料的“爆炸性”有关,更和黑馅料下落不明有关。
人们特别想知道,这“多家连锁包子店”姓甚名谁,黑馅料用了多久了……但这些问题均没有答案。
就相关情况,现代快报记者询问参与查处的江宁区有关部门,被告知以“不知道”“还要查”。
只要想一想就让人恶心的黑馅料,去了哪儿?不知道。有没有进自己的肚子?很难说。这怎能不让那些喜欢吃包子而且喜欢吃“连锁店包子”的网友牵肠挂肚?
是这些包子店的信息难查吗?包子馅的生产者早就说了,去向是“多家连锁包子店”。把详细情况问清楚,分分钟的事,一点不难。
是这些包子店“地位重要”,对地方经济发展极端重要,需要特别“保护”吗?好像也扯不上。
是有关信息涉及秘密,不好公开吗?更不可能。
这样的信息“烂尾”,让人匪夷所思,难以接受。
黑心食品去哪儿了,是一道考题,检验着监管部门为群众办事的态度和能力。
不久前,横跨11省区病死猪肉案告破,病死猪肉具体的去向同样成迷。而四川省南充市食药监局通报办结的9起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涉案奶粉品牌以“某奶粉”替代,因为曝光企业名称“对企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现代快报就此刊发社评《披露食品安全案“没头没脑”,闹哪样?》,直言批评。
遗憾的是,相关信息披露至今没有任何改观。
选择性公开或者“照死”不讲,已经成为一些监管部门对待信息公开和民意的惯有作态。公众要想从这些部门的口中掌握“黑心食品”的下落,难上加难。
然而,媒体的调查却又是另一番模样。2011年,“南京再现黑心包子”的消息同样抢眼。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制好的黑心馅料系被送到南京市区10多家“扬州包子”店、“扬州特色包子”店等。
调查一竿子到底,核心信息一览无余。类似的报道就不一一举例了。
这样的对比,难道不足以让有关部门汗颜吗?
一次又一次“不知道”,政府监管部门究竟失落了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故意遮掩,还是选择性公开,食品安全事件核心信息的“烂尾”,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政府形象。
2012年嘉兴当地媒体披露,嘉兴平湖多家知名包子店陷入死猪肉做馅疑云,平湖卫生监督部门紧急调查并辟谣。当地市民直言,正是此前查获的死猪肉案件没有说明死猪肉的明确去向,让人害怕,才会有人“用这种方法倒逼相关部门去检查”。
这一事件是一个隐喻,彻底公开取信于民;半遮半掩,对谁都没有好处。查处黑心馅料的有关部门,你们“收到”没?(伍里川)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