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南京“零收益”改造象房南村淹水片

02.12.2016  14:02
 

打破“小九九”,棚改赢了满盘棋

 

12月1日,象房南村34号张友平签约;11月30日,象房南村12号张学富签约;11月29日,象房南村58幢406号韩祥签约……”南京秦淮区象房南村新竖起了一块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报”每天的签约名单。“早签约,早选房;搬了家,不受淹”,老街坊们高兴劲儿写在脸上,忙里往外地拾掇,准备尽早搬家。截至12月1日,象房南村已有55%的居民签约搬家,这距该区宣传发动拆迁才一个月。

象房南村是南京的老淹水片。这片紧挨外秦淮河边的狭长河埂地,本应作为道路、绿化和防洪之用,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当地菜农、渔民和下放回宁知青盖起了密密匝匝的房屋,结果大雨大淹、小雨小淹。今年7月上旬,南京遭遇持续强降雨,外秦淮水位创历史新高,象房村河段河水倒灌,积水最深处近1米。水退之后很多房子成了险房、危房。7月18日,到任江苏不到20天的省委书记李强,专门来到象房南村看望受淹住户,倾听大家意见,强调虽然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但一定要加大这方面工作,解决好群众安居乐业的问题。本报为此发表了《排除万难,棚改也要推下去》的“新华调查”,反映了象房南村居民期盼棚改的迫切愿望。

象房南村不仅是淹水片,也是棚户区,建设部门一直想彻底改造,因为资金平衡问题搁置着。”秦淮区建设局副局长蔡鹏程介绍说,该片区房屋挨着房屋,居民进出都是在窄窄的巷道侧身穿行。房屋年久失修,不通管道气,也没有卫生设施,居住环境恶劣。但由于该地块规划为市政用地,进深只有五六十米,长度却有1.5公里,没有市场开发价值,243户居民拆迁安置需要14亿元,这对区财政是一笔极大的负担。

困难再大,也要下决心启动象房南村改造!今年汛期过后,秦淮区即组织区街干部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区里先期自筹资金17亿元,将原计划“十三五”实施的棚改,提前到今年10月26日启动,多方筹集了大理聚福城、盛和家园、花岗幸福城、贾西新苑等保障房小区房源700多套,征收现场每天都有班车接送居民看房。“盼了几十年了,终于可以走了!”象房南村59号70岁的张国铭老人高兴地说,他1979年下放回宁,在河边见缝插针盖了个简易二层,住了37年了,一下雨就淹,今年大雨积水过膝,一楼家具都漂起来了。像张国铭这样签约喜迎乔迁的象房南村居民,每天都有10来户。

棚改不仅造福百姓,还改善了城东南环境面貌,打通了这一地区的交通梗阻。”秦淮区历史文化保护集团董事长马铁军介绍说,象房南村拆迁后,将建设50公里/小时的双向六车道长乐东路,一头连着龙蟠中路,一头连着石杨路通往绕城公路,可有效缓解卡子门、城东干道拥堵状况。不仅如此,由于道路濒临秦淮河入城段,沿河设计了丰富的休闲空间,建成后将成为一条滨水长廊、夫子庙地区的“门户”,和东水关内的内外秦淮河串联起来,为这一地区全域旅游建设埋下伏笔。

包括象房南村在内,秦淮区今年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总量超过南京全市的1/3。“棚改首先是惠民项目、公益项目,必须打破就地平衡的城建窠臼。”秦淮区负责人说,老城内的棚改地块散而小,且早已规划为市政、绿化、社区用地,多数不能平衡资金,有的甚至“零收益”,没有一点市场运作空间,但改造可以一劳永逸地改变居民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改善地区环境面貌,补齐城市功能缺项,堪称一着子做活了满盘棋,“所以棚改不能算就地平衡的‘小九九’,要算民生幸福、品质提升、路网改善的大账,算棚改给居民和城市带来的获得感,这样棚改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透亮!

本报记者 顾巍钟

2016年12月2日《新华日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