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当初差点不姓“南京”
南京市规划局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一批珍贵资料首次亮相
昨天,南京市规划局在城市建设档案馆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即将封闭大修的南京长江大桥一批“古董”资料首次亮相。让热心市民惊讶的是,大桥的选址最早有7个方案,一不小心,长江大桥可能就是“邻居”芜湖的了。
30万卷城建档案排架能绕操场三圈多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周健民介绍,档案馆成立于1980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城建档案馆之一,前身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的南京市城建局档案资料室。目前馆里藏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档案30万卷,主要有1929年至2005年各轮次南京城市规划;1949年至2012年建设用地规划档案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道路桥梁、供水公交、水利防洪等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工程档案;各类住宅、行政、科研、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民用建筑工程档案等,排架长度达12000多延长米。周健民打了个比方:“能绕400米大操场三圈不止。”
珍贵史料为大桥维修“支招”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施工建设,历时8年,于1968年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了长江大桥当年部分档案,其中,公路引桥部分为南京市市政交通配套工程,由南京市城建局负责,并由南京市城建局勘察测量大队负责勘察设计。因此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收藏有引桥工程较为完整的档案,包括了地质勘测、施工、竣工全套档案共13卷。
老城建人介绍,这些档案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长江大桥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大桥维修改造的重要依据,在南京长江大桥桥面维修、引桥双曲拱火灾受损等历次维修中为工程师们“支招”。
2008年6月2日凌晨,大桥南引桥第一桥孔(63号桥孔)发生火灾,导致引桥受损严重。当时情况十分紧急,第二天大桥抢险小组的工作人员来到该馆调阅大桥图纸,“我们当时提供了引桥、双曲拱桥的结构图纸,为引桥的修复和加固赢得了时间。”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
选址曾有7个方案,4个方案选在芜湖
根据馆内收藏的《下游长江大桥新建工程设计意见书》记载,南京长江大桥之前可能不姓“南京”;50多年前,长江大桥规划选址竟有7个方案备选,其中4个方案是选择在安徽芜湖,跨长江建一座桥。
南京当时有3个选址方案,分别在宝塔桥、下三山和煤炭港选址。7个方案经过反复比对,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设计师们最终认为,还是南京下关宝塔桥的方案最优,这才有了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
桥头堡设计最初是传统建筑
别看南京现在已有好几座过江隧道建成或在建,据工作人员透露,当年,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时就以国际前沿的设计观,考虑过我国第一座过江隧道的形式;不过在当年来看,造价太高,最后还是定下了公路铁路桥的形式。
在档案馆内,记者还看到了完整保存的一份南京长江大桥最初设计方案效果图。“因为是初步方案,它在细节上和现在建成的大桥有所不同,但主体是一样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年,桥头堡上建筑物最初的方案是设计成中国传统的楼阁式,优雅而古色古香。之后,桥头堡的设计综合多种考虑,经历方案调整修改,最终汇报中央,定下了如今巍峨经典的“红旗”方案。
制定大桥封闭维修方案,档案发挥大作用
去年夏天,交通部门发布消息称正在制定南京长江大桥大修方案。周健民告诉记者,当年9月14号,他们提供了大桥南北引桥与回龙桥的相关建设档案,用于大桥检测、维修和改造。
记者了解到,近在眼前的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大修,南京规划展览馆也专程提供了大桥南北引桥与回龙桥的相关建设档案,用于大桥检测、维修和改造;尘封已久的“古董”档案图纸,将再次大显身手。
据了解,南京城建馆还藏有1949年至2012年建设用地规划档案11600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档案37117卷。通俗地说,它们是我们城市每块用地、每栋房屋的“出生证”。
这两年,很多居民买了二手房要装修,都会跑到这儿来查房屋的档案,看看哪些是承重墙敲不得,房屋质量究竟咋样。
向社会公开征集城建档案
借此次公众开放日,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向社会各界征集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记录南京城乡变迁的各形式、各载体的档案资料。
征集范围: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南京城市面貌、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建设项目,反映各历史时期南京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名胜古迹、城市变迁、街区改造等方面的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资料。
市民可致电:025—84466033,
记者倪敏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