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足球的民间力量:于沉默中茁壮生长
晚上,足球爱好者在栖霞区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足球场里踢5人制足球。这座灯光球场也是足球爱好者出钱修建的。摄影现代快报记者顾炜 南京业余足球场地地图制图沈明
新华报业网讯 最近一周,中国足球再成热门话题。国务院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足球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其实,无论是中国足球打进日韩世界杯的高光时刻,还是近些年深陷假赌黑漩涡,业余足球仍然在民间的绿茵场上苦苦坚持。以南京为例,每天,数以万计的足球爱好者们都会走上条件简陋的足球场,用汗水延续着自己的梦想。
球员1
李旭26岁
“大学毕业三年了,但足球仍然是我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这是李旭的一段与足球的自我告白。
租个场地每周开球过瘾
记者初识李旭还是在仙林南邮的足球场上,这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但脚下技术出众的球员,一直是“金陵大男孩”队的明星。“小学就开始踢了,为了踢球,原本能上南师附中的,后来中学毅然决然地去了四中,因为四中一直以来是南京传统足球学校,所以,中学那几年踢得最爽,毕竟身边一起踢球的都是有基础的,而且有专业的教练指导,足球技术突飞猛进。当然了,也因为踢球,没少被老师抓。”
高考后李旭最终进了南京邮电大学。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课业相对较为轻松,李旭以准专业球员的身份进入到校队,参加过多次南京市高校足球联赛,但一直未能取得好成绩。“南京市高校足球联赛,太多的队员都是以前各地方梯队下来的专业运动员,有的甚至还进过舜天、鲁能的预备队,我们和他们确实有巨大差距。”
毕业后,李旭还是割舍不掉足球。记者问起走上社会和在校园里踢球有何不同时,李旭说:“做学生的时候踢球,不用去烦那么多,反正场地就在那,到点你人去就可以,也不用去操心人够不够,基本上只有人多踢不了的局面,毕业后,你首先要找到组织,这个组织里有各种人,技术能力也各有高低,每周可能大家只踢一次,那么周一的时候就要确定是周六踢,还是周日踢,要把场地确定下来,有时候,有的人周六有事,踢不了,只能周日踢,有的人则反过来,周日有事,周六踢,然后还要去协调,租场地,祈祷当天不要下雨,尽量让更多的人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