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资助九类困难学生 外来工子女享同城待遇
2009年,正值花季的小明在小升初入学前一天,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场灾难给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下岗打工的爸爸和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妈妈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了手术费。2010年底出院后,小明又反复感染发炎,家里为给他治病债台高筑,“我的生活只剩下两件事,一是儿子,另一个是还钱。”小明的妈妈李芳芳说。
经过长期休学后,2015年小明升入了南航高级中学就读高一,但由于家里负债累累,尽管街道给办了低保,也无力支付学费了,小明的情况很快引起了学校的注意。近年来,为了落实教育公平这个最大的民生保障,南京实现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政府扶困助学的全覆盖,包括小明这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在内的9类学生,目前在南京均可享受到困难资助。据统计,2015年南京市资助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计29000多人次。
教育与民政部门对接 简化困难学生申请资助手续
南航高级中学德育处陶老师说,在得知小明的情况后,校方对此十分关心,按照相关规定对小明每学期850元学费、320元代办费和100元社会实践费,以及高中阶段校服费950元进行了减免,同时小明获得了今年秦淮区教委的方舟普通高中助学金1000元,除此之外,小明家作为低保户每学期还能额外获得补助1000元。
南京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京9类享受资助政策的困难学生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农村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子女、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孤残学生、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及警察子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保边缘家庭子女、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和其他因突发情况致贫家庭子女,这些学生按照其所处不同学段,均可享受不同标准的补助。
小文是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初二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她,家庭经济条件却比较困难。“爸爸身体不好,在外做厨师,妈妈在餐厅做服务员,收入都很少。”小文告诉记者,因此她享受到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的助学政策。德育处朱老师介绍说,根据小文的情况,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社会实践费和校服费,同时按每学期1000元发放生活补助。小文告诉记者,本来还为学费担心发愁,现在可以安心学习了。据德育处朱老师统计,2015年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有49名学生享受教育资助,总金额近10万元。
“现在申请资助手续不再要向学校提供低保证明,比以前方便多了。”前来学校咨询办理困难学生资助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为了简化贫困学生申请手续,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市教育局与民政局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对接。在每学期开学前,由民政局提供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3岁至18岁适龄人口信息,教育局将名单匹配到学生就读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再由学校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为困难学生办理资助手续。
“三同教学模式” 助外来工子女建立自信
走进南京市西善桥中心小学,只见同学三两成群,读书声朗朗入耳。跟随父母从徐州来宁打工的王同学正和小伙伴交流读书感言。“这个学校浓浓的书香气不仅让我增长知识,而且以书会友也让我交了不少好朋友。”据了解,该校共有学生1140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占一半以上。校长张国香称,学校一直坚持“三同教育”,即“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
考虑到许多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没有时间给孩子购买图书,学校开设了“开心书吧”、“天天书屋”,书架都是开放式的,学生可自由畅行在知识的海洋。“读书漂流”是学校的另一大特色,老师列读书清单,学校购置图书,每周每班读完的图书“漂流”给别的班级,保证每个孩子有课外书读。“我们学校是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学校每年在读书方面要多投入2-3万元购置图书。” 张国香说。
学校还特别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相互交流各地的民风民俗,展示家乡之美。张国香说,“学校开展系列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帮助随迁子女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南京市教育局规划处负责人称,类似这样的课程不仅让每位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和特长的机会,也拉近了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帮助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南京。据统计,2014年南京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88万人,其中7.79万人在公办学校学习,占接纳总数的98.8%。(文中涉及部分当事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