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人收集千件“大桥文物”
最近,CNN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称赞这座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双层大桥“一经亮相就被誉为具有开创性的突破”。
文中提到:“收集了1000多份南京长江大桥纪念品的南京老市民王士清(音)说:‘大家都爱这座桥。它是我们的骄傲,特别是南京人的骄傲’。”
这里提到的“王士清”,其实就是南京收藏家王世清,这个和南京长江大桥同龄的南京市民,一直醉心于和南京长江大桥相关文物的收藏。
对南京长江大桥情有独钟
老南京人对“一大一小”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大”是指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一小”是指小红花艺术团。
曾几何时,南京长江大桥充斥于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的普通生活中,从孩子用的作业本,喝水的茶缸,到洗脸的脸盆,到处都能看到长江大桥的身影。和南京长江大桥有关的物件更是汗牛充栋。
南京收藏家王世清先生,就痴迷收藏和南京长江大桥有关的一切物件,已有千件之多。
年过六旬的王世清是安徽芜湖人,同样来自长江之滨的他,却对南京长江大桥情有独钟。
“我最早是一名长江航线上的水手,在万吨巨轮上,从上游武汉顺江而下,经过南京长江大桥,亲眼目睹这座大桥比武汉长江大桥更加气派,而且又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心里真是倍感自豪!”
1979年,王世清来南京工作,工作地点就在长江大桥下面,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大桥,“我真的和大桥非常有缘”。
当时,包括王世清在内的绝大部分南京人,日常生活的很多用品上都有大桥,比如茶杯、脸盆、粮票、文具盒、作业本上都有大桥雄伟的身姿,“几乎无处不在”。
到南京后,王世清买了一辆自行车,车上没有大桥的图案,但却是“大桥牌”,又是以南京长江大桥命名的。
那时候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外地人到南京来玩,必定要到南京长江大桥来,以南堡为背景拍张照片。
南京人拍家庭合影,也首选以大桥桥头堡为取景点。
南京长江大桥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网红”?这是因为,“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三十年最值得国人骄傲的成就之一!”
小型“南京长江大桥博物馆”
走进王世清的工作室,犹如进入了一个小型“南京长江大桥博物馆”。
王世清的“大桥藏品”包括:有大桥图案的毛主席像、邮票、糖果盒、粮票、肉票、毛巾、笔记本、热水瓶、茶杯、玩具、饼干盒、年画、毕业证、奖状、宣传画、座钟、扇子、酒瓶、酒杯、温度计等; 南京长江大桥开通时的参观门票; 南京普通百姓和大桥合影的老照片(有数百张之多);长江大桥建成时作报道的报纸等等等等。
王世清最得意的,是两块庆祝大桥开通的牌匾,乍一看画的都是大桥,都有毛主席头像,都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标语,但角度却是一南一北。
王世清说,当年铁道部下属的两个处一起建长江大桥,大桥二处是从南往北建,大桥四处是从北往南建,这种分工从两个匾上的图案可以反映。大桥二处制作的匾额上,大桥方向是从南往北的,大桥四处制作的匾额上,大桥的方向是从北往南的。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大桥藏品,老南京人并不陌生的话,王世清另一些更珍贵的“大桥藏品”,就真的是难得一见。这十几年来,从朝天宫、南艺后街等收藏品市场上,他收到了很多和大桥建设直接相关的文件、档案。
最令他骄傲的,是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曹桢手写的“南京长江大桥验收交接报告书”,时间是1968年9月30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第二天,也就是1968年10月1日,是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的日子!”
原版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也是一件珍贵的藏品。
从方案上看,最初的几种方案中,建筑师们还将桥头堡设计成中国古典楼阁式、亭子式、甚至还有欧式“凯旋门”式样。最终,南京工学院钟训正教授设计的“红旗”图案被敲定下来。
“从图纸上看,钟教授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两面红旗’,后来结合形势,改为‘三面红旗’,据说这个方案的最终拍板者是周恩来总理。”王世清说。
文物移交给大桥记忆计划
王世清的藏品见证了南京长江大桥从规划建设到通车运营的大小事件,大桥身影渗透进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我们也得以认识南京长江大桥在历史中构成的独特的“记忆符号”。
日前,王世清将数十年持续收集的珍贵大桥文物千余件移交给大桥记忆计划,用于对南京长江大桥的研究、数字化档案建设以及在国内外的大桥专项展览。
大桥记忆计划是围绕南京长江大桥这一时代象征落成50周年开展的记忆征集、研究、展示及相关活动,以促进南京长江大桥的记忆活化和空间更新。该活动由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将于9月起举办一系列展览活动。(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