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程先甲故居破败不堪 住户:个人哪修得起

05.03.2015  14:01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因为有了文物,历史才不至于当真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个话题注定会非常热。

  而在南京,程先甲等名人的故居已正式进入今年的文物修缮名单,如何利用好名人故居等城市文化资源,一直是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探索的课题。

  [探访]

  程先甲故居很破败

  住户称:“个人哪修得起

  大百花巷、小百花巷,南京最好听的巷子名。相传巷内有明代的一个王府,两位闺秀名为“大百花”、“小百花”,满清攻入南京后,大百花与小百花姐妹俩先后投井。这条巷子也流芳百世。

  更让这里有名气的是一位自号“百花仙子”的国学大师,他叫程先甲。20岁中举人,21岁创作鸿篇巨作《金陵赋》,此赋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民俗的重要文献资料……程先甲的一生很是传奇,曾任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教习,精训诂、音韵之学,投身文字改革运动,成为早期汉语拼音的先驱。其一生著作有40余种、100余卷。

  从小百花巷,转大百花巷,记者终于在大百花巷11号找到了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程先甲故居。让人心痛的是,这处旧居如今很寒碜。

  走进大门,其内部破败不堪,让人很难想到这里在清代中晚期是书香门第。中间原本宽绰的过道堆放着很多杂物,仅能容一人通过。后面一进高大的厅房被隔成许多小间,私拉的电线非常凌乱,到处是锅盆家什和晾晒的衣物。只有工艺精美的木雕门窗,和因为过年而挂上的两串红红的灯笼,还能让人捕捉到一丝秦淮老城南古民居的遗韵。第二进的轿厅内有精美船篷轩,可以看到很大的抬梁,屋顶还有圣旨阁。

  住在这里的人说,这处宅院是程先甲当年买下的,共有前后七进。由于历史的变化,只剩下门厅轿厅。故居虽然“”为省级文保单位,却一直没有进行过像样的修缮。很多木梁、门窗等房屋构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几年前求助过政府,却被告知老房子采取‘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我们哪修得起啊!

  [尴尬]

  南京名人故居数全国名列前茅

  修缮好并开放的却少之又少

  而在南京这样的名人故居还非常多。根据南京市政协常委会议此前的一份调研报告可以窥见一斑。报告指出:南京历史名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圣哲鸿儒、仁人志士、科学巨匠等近200位,有地域性影响的名人也不下千人,保留下来的名人故居有248处。其中,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数量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真正修缮好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少之又少。大量未能进入保护名录的故居,只能在破败的房舍间苦苦挣扎。

  寻访南京城,记者发现近代以来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故居,或被列入国家、省市等文保“挂牌”单位的,往往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甘熙故居、拉贝故居、宋子文公馆、颐和路十二片区的薛岳、陈布雷等诸多名人故居。

  而有些名人故居虽然修缮过,但有些却迟迟没有开放,有些则在荒废后又变得破败。如,位于傅厚岗4号的徐悲鸿故居,虽然在2002年省政府拨款修缮“脱险过”。但由于近年来少人问津,如今门头匾额上的“徐悲鸿故居”几字都看不清了。门西的胡家花园修缮后,也迟迟没有对社会开放。龙蟠里的魏源故居因为内部民营博物馆的升级,也迟迟没有完全开放。位于汉口西路的傅抱石故居也由于位置偏僻,平日里少人光顾。

  作为城市精神家园的名人故居,理应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体现其价值。可是如此众多的故居,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任其衰败,症结究竟何在?

  [官方]

  社会资本以及

  “谁使用谁修缮”都不现实

  保护名人旧居等历史文化遗产到底是自上而下的工作,还是自下而上的工作?至今各界还在争论。

  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目前,政府保护依旧是主导。而按照《中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应该“谁使用,谁修缮”。

  “在现实中,名人旧居大部分都是政府在修。”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吴靖介绍,目前修缮文物的费用非常高。一两百万往往只能做临时抢修式的修缮,“外表揭开、真正落架后,会发现里面的损坏更严重,修缮的费用会非常高。个人根本承担不起。

  当前,民间还有不少声音认为,政府应该接纳私人力量和更多社会专业项目,甚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南京文物保护基金。对此,吴靖直言:“德国城堡只卖1欧元,但修缮的资金可称巨额。同理,国内社会各界都提重视文物保护,但多少人肯真正来为此投钱?因为几乎看不到回报,绝大部分名人故居的修缮还是只能靠国家。

  记者调查还发现,不少名人故居还在使用,有些仍为其后人居住,涉及到房屋产权分配问题,而南京高昂的房价又成为动迁名人旧居里住户的一大“拦路虎”。

  “僧多粥少

  保护经费捉襟见肘

  今年,南京市城建资金计划总盘子为357.5亿元,但文物修缮与近现代建筑保护方面只安排了3.5亿元。落实到程先甲故居这一个单项,仅安排了200万元左右的保护经费。

  无奈的现实是,“僧多粥少”,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使得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那么,南京全市一年能修缮多少名人故居?吴靖说,很难统计,因为各级政府是能修尽量修,市文广新局难以统计。吴靖说,南京近年来其实修了不少文物。除了城建资金外,各级政府还通过申请国家、省市等各级文保资金等多种渠道来修缮。“但财政就这么多钱,民生在前,文物保护只能往后放。像南捕厅等,只能通过一些开发来平衡保护资金,其实也很不容易。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文物业内“深喉”则揭秘,一座名人故居要开放,首先得投入巨大的资金来维修,修缮完毕,还得花去日常的诸多开销如水电、网络、物业、布展费以及值班人员基本工资和少量志愿者的车贴、饭贴等多种费用,而这些仅靠财政投入很难维持。这也解释了南京为何部分名人故居修缮好,也难以开放的真实原因。

  [专家]

  摆脱“求大求全”先将濒危的留下来

  业内普遍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立法保护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立法的周期太长,因此当下之急是,立即进行一次专项普查,彻底摸清南京市名人故居的数量、年代、建筑现状等情况。这里不单单指挂牌的文保,没有文物等级的历史建筑也需要纳入调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先觉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使人温故而知新,名人故居不但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分析城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名人故居如何保护?修缮之后又该如何利用?这些问题如今依然待解。

  “老城南没有文物等级的一些历史建筑也亟待保护。”南京大学学者姚远认为,名人故居的修缮开放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牵一发动全身,要尽一切力量将困难一一化解。但在资金短缺的现状下,各级政府首先应摆脱“求大求全”的想法,先将濒危的留下来再说。这样各项保护资金不至于遍撒“胡椒面”,名人故居才不至于在毁坏非常严重后,再来花更多的修缮费用来“亡羊补牢”。(记者 黄勇 秦怀珠)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