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百年城市史》(科技卷)出版

04.11.2014  18:15

      近日,历史所所长王卫星研究员、董为民助理研究员合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科技卷)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在南京约2500的历史长河中,1912—2012年是南京这座古老城市发生深刻变革的100年,是南京从传统走向现代的100年。《南京百年城市史》(科技卷)就是从科技发展这一视角来考察南京100年的变迁。

      一百年多前的中国,虽然孙中山在南京创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但是,政权可以一夜间更替,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转变的。民国初年,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中国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宣战,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封建愚昧向现代科学思维转变。

      20世纪20年代,是南京的科学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时期。综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科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民国中央政府以及江苏省政府在科学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性所用。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央农业试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江苏省昆虫局等科研机构均是在中央或省政府的推动下成立的。第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政治地位的提升,促进了南京科学事业的发展,使南京逐步成为全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中心。第三,战争使南京的科学事业遭到重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的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社团纷纷迁往内地。日伪统治时期,南京的科学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前南京科学事业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已不再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南京市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承担科技行政管理职能。与此同时,南京的科技事业也经历了从仿制向自主研发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即使是科学技术研究,也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这一时期,科研机构和企业只能按照下达的计划任务开展研究或产品研发。体制机制的僵化,严重影响了科研机构的研究和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制约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制订了全国科技发展整体规划,南京市也制订了全市科学发展规划。但是,科技发展规划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均因各种“运动”而延误或被迫中止。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南京的科技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结束后,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意义在于解放思想,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立了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预示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在随后的改革大潮中,南京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南京科技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改革。改革突破了体制机制的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南京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研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新世纪以来,南京科技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提高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南京市适时推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名城战略等重要举措,从创新型科技体系建设入手,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国际竞争力。

      南京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集成作用,其核心是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通过整合全市科教资源,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建立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源泉向企业技术创新转移机制,并此基础上,以科教优势吸引外资和科技企业,形成开放式发展机制。

      南京市在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改革和创新,全市科技事业充满活力,高校及科研机构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企业也在科技创新中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及主要推动力。南京市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条科技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不断开拓前进,南京市的科学技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