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南京百岁老人的长寿密码 对生活始终乐观

11.10.2016  04:31

如何才能长寿?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秘诀。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特地采访了多位长寿老人,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先看一个数据

全国每天  走失1370 位老人

昨天,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联合今日头条在民政部发布了《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调查显示,全国走失老人一年约在50万上下,而平均每天就约有1370名老人走失,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

根据白皮书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而平均每天就约有1370名老人走失;从年龄上看,65岁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达到80%以上;走失老人平均年龄为75.89岁,其中男性占比42%,女性占到58%,走失老人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并且75岁以上老年人走失比例高。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仍有26%的老人出现了再次走失的情况,其中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了被调查老人的6%。经常走失的老人中绝大多数都为老年痴呆症患者。

在走失老人的找回率上,80-90岁年龄段找回率最高;特大城市的找回成功率最高,达84.13%,而县级城市及农村则最低,只有50.31%。

老人疾病、不熟悉道路状况、老年痴呆、迷路等自身原因是大部分走失老人走失的主要原因。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疏于照顾和老人贫困,同样加剧了走失风险。白皮书披露,中国走失老人的重灾区不是东部一线城市,也不是省会城市,而是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区,主要源头集中在中小城市和西部农村,同留守老人问题相伴相生。

调查报告建议:为了防止老人走失,不同的地域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人口流出地重在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以及对重点户进行照料。流入地的老人可以采取佩戴联系手环,缝制联系布条、卡片,以便联系。同时,还应打造全国统一的寻人网络,详细公布各个救助站的具体位置,从而使走失老人能够及时获得救助。

解密“长寿密码

南京江宁的3 位百岁奶奶

长寿密码:脾气好、不忌口、爱运动

昨天是重阳节,据统计,南京市江宁区现在共有14名百岁老人,其中女性13名,男性1名。近日扬子晚报记者走访了江宁3位百岁奶奶。她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记者发现她们相同的长寿奥秘是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一份淡定和坦然。

百岁时出版小说的“文艺奶奶

家住禄口街道尚洪社区的孙锦云老人已经104岁了,她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自幼喜欢读书、写字的孙锦云在自己100岁时写了一篇题为《逃难日记》的文章,记录了她在南京大屠杀前夕逃离的历程,文章现已被收录于《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同年,她写的小说《春梦余痕》出版发行,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她与七位小姐妹曲折离奇的故事。

记者见到孙老时,她正坐在板凳上看报纸。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老人家竟然没戴老花镜!据孙老的大女儿介绍,老人除了听力有些障碍外,视力相当好,有时连她都看不清的字,老人一眼就能认出,而且还能准确地读出来。

她遇事不急不躁,脾气温和,与谁都能和睦相处。”家人说,孙老有两儿一女,一家十几口人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其乐融融,互相从没红过脸。有时街坊邻居闹矛盾,来他们家走上一圈,老人家劝两句,对方便消了怨气。

不挑食、不忌口的好客老人

家住湖熟街道河南社区的杨义华老人已经102岁了。如今她耳聪目明,尤其是耳朵特别灵光。家里的电话都是她接听,晚辈有什么事也喜欢打电话跟她讲,老人听完电话以后,还能清楚地复述出电话的内容,讲话中气还很足。老人就是家人之间的“传话机”。

3年前老人的大儿子去世了,老太太现在和大儿媳生活在一起。“别看她年纪大,却很好照顾,不挑食、忌口,我弄什么她就吃什么。”儿媳告诉记者:老人家平日里总是乐呵呵的,心态特别好。但偶尔也会闹点小脾气,不过一会就好,不高兴的事从不过夜。每天吃得香、睡得熟,还很好客。

每天走楼梯上四楼的“运动达人

家住江宁湖熟社区的张秀珍老人今年101岁。家住四楼的她喜欢“”,每天出门溜达,上楼下楼都是走楼梯,99岁时还能坐飞机去香港旅行。如今,老人不但能自己洗头、洗澡、洗衣服,还帮着家人做饭、收拾屋子。老人的女儿认为:母亲之所以能活到100多岁,与平时经常活动有关。“我们住在四楼,她一天最少要爬四五趟,而且不用人搀扶,有时下雨出不去,她就在走廊里抓着栏杆来回甩腿、压胳膊,锻炼身体。

别看她100多岁了,比我还时尚呢。”据了解,家里的数字电视遥控器,有时连老人的女儿都弄不明白咋用,可老人家却能倒腾自如。最近老人还嚷嚷着让外孙教她玩电脑,说是要上网学习。

东大的退休老师们

长寿密码:一定要多动脑,注意动静结合

东南大学昨日为1495名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离退休教师举行了祝寿会。

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离退休人员已超过了4000人,每年还在以百人的速度增加。退休人员中,百岁老师1人,90岁以上的64人,80岁以上有912人。不少退休教师离开工作岗位后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们有个共同点:每天会保证几个小时的学习、动脑的时间。东南大学退协常务理事钱炳昌老先生今年84岁。在他的作息表上,每天上午有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钱炳昌老先生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对国家大政方针非常关注,“天天都要读报、读党刊,边看边写做笔记。”到下午他则是和老伴出门散步,活动筋骨。钱炳昌告诉记者,他的同事们享受退休后的再学习,“有的坚持写书,有的翻译文章。”如75岁的龚乐年教授退休后潜心研究,编写了《电气学》一书,被教育部定为重点教材。罗庆来教授退休后编写的数学教材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每天学习经常动脑,人会觉得很充实,有事做,思路清晰记忆力变好。”钱炳昌说。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科主任任利群介绍说,人体脏器需要一定运动量来维持运转,对于老人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能坚持脑部运动多用脑,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和记忆力的衰退,保持思维的敏捷性。此外学习能使人情绪乐观、积极向上,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那些中年就不愿意动脑子的人,大脑会加速老化。任利群建议,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应该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证一定运动量,同时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动脑活动”,比如下棋、打牌、看书等。“当然,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已退变,不可过分劳累,所有活动以舒服为先,否则对保健养生不利。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