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疑似找到明朝最大龙江船厂 文物部门介入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明代南京只有郑和宝船厂。事实上,600多年前,南京河西一大片都是造船厂,在郑和宝船厂之前还有一个更大的造船厂:龙江船厂。这个船厂贯穿了明代270多年的历史,史料上也有记载。在全国9大城市联合申遗“海上丝绸之路”项目中,南京有12处申遗点,其中“龙江宝船厂遗址”涵盖了宝船厂与龙江船厂两座明代造船基地。
去年,鼓楼永宁街一带项目工地施工,陆陆续续挖出大铁锚、舵杆、棕鞋、秤杆等古代造船工具。“这里应该是明代龙江船厂遗址的一部分。”江苏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古船专家赵志刚对现代快报记者说。据了解,目前文物部门已经进场,准备进一步发掘。或许不久之后,消失的龙江船厂即将重现。
文物
光是“鱼尾巴”,就有上千斤重
去年9月,南京收藏爱好者王世清收到消息:位于鼓楼区永宁街的南京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工地正在做基坑施工,挖出了一个硕大“红木门板”,已被人买走。通过多方打听,王世清找到了那个老板。“看后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门板,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
昨天,王世清首次公布龙江船厂遗址藏物。在王世清的一个仓库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那个舵板。一块5米长的黑色木板,上面有长方形穿孔,尾部还有3个方形浅槽……远远看去,这块大木板并不起眼,但重量足足有上千斤。“初步判断,这是从东南亚进口而来的红木,而且是一根整木,估计这棵树最起码长了几百年。”江苏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古船专家赵志刚介绍,这个木料质地非常坚实,适合于造船,从市场价值来判断,不少于50万元。
它是船上的哪个部位呢?赵志刚说,这块木板叫做舵板,上面那些长方形穿孔是用来安装舵牙,与桅杆连结在一起的,高度在10米以上,“以此推断,这是一艘上千吨的中等大小宝船,说明龙江船厂也曾制作较大体量的船只。”赵志刚说,“舵板安放在船尾处,就像鱼尾巴一样,舵手通过调整舵叶,可控制船的行驶方向。”
半圆封闭的拖鞋,鞋面上有密麻孔、横条纹等多种花纹……赵志刚说,这些鞋子用棕毛编织而成,不怕被水打湿,“当年造船的人、航海的人,都穿的是这种棕鞋,样子、作用都和今天的洞洞鞋差不多。”
而且,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样的棕鞋不止一两双,而是整整一箱,“足足有上百双。”赵志刚说,棕鞋是航海人的必备用品,“它们大规模地出现,说明这里曾经是造船中心,这和明代李昭祥《龙江船厂志》中记载的地址、情况相吻合。”
除了“洞洞鞋”,还出土了矛、刀、剑、火铳、震天雷、铁头盔、手铐、脚镣等。出海时需要兵器,那么手铐脚镣又是怎么回事?赵志刚解释,根据记载,龙江船厂仅在编工人就有2000来人,紧急赶工时还加派人手,调集干部、军人甚至监狱犯人一同来造船,“犯人们带着手铐脚镣在劳动。”
在王世清的仓库里,现代快报记者还看到了大大小小的铁锚,比较大的一只,立起来足足有1.5米,下面四爪成倒钩形,上下两端各有一个圆环。不过,这个几乎一人高的铁锚只能算是中上个头。据介绍,最大的一只铁锚,高度超过了2米,是南京目前发现的明代最大的铁锚。赵志刚介绍,行驶前,提起下端的圆环,就能轻松脱离海底了;停靠或遇到风浪时,拎着上端圆环往下放,牢牢抓住底部,抵抗风雨和海浪。赵志刚说,“根据大小和吃水深度判断,这应该是海船的锚。”
这些都是明代龙江造船厂遗址出土,被人卖到古玩市场,又被王世清淘来的,一共有大几百件。对于收藏来的众多宝贝,王世清最喜欢的还是明代的秤。现代的秤杆10两一斤,明代早期的秤杆上,不仅正面有刻度,侧面也有刻度。“当时是16两一斤,和现在的刻度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