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始终让创新成为发展内生动力
新华社南京9月19日电 题:南京江北新区:始终让创新成为发展内生动力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陆华东
江南、江北一江之隔,发展差距却在十年以上;化工、钢铁等产业集聚,环境难以承受、百姓意见纷纷……随着两年多前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这些发展的“落后”标签不断远离南京江北。
科学的城市规划、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集群、强大的创新资源集聚,作为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创新始终是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看不见的“地下城”
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设立两年了,核心区却还看不到多少高楼大厦。
在30米深的地下,水电、雨污、真空垃圾管等综合管廊正在迅速延伸,一个45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街区正在紧张建设。未来,这个有30个南京新街口体量的地下空间,将成为江北的商务休闲核心区。
一辆检修车通行在9种管线集合的地下综合管廊里,运营人员指着高压输电管,自信溢于言表:“在未来的江北新区,你甚至看不到高压电线!”管廊将让新区一改管线地上纵横的旧貌。
南京江北新区地下空间项目顾问委员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说,新区正尝试通过地下城等未来城建模式,解决污染、拥堵等大城市病。
“地下城”首次设置了“海绵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裁丁建康说,“海绵舱”实际上就是雨水调蓄排放舱,将使江北新区彻底摆脱“城市看海”的城建困局。
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主任黄长安说,投入约130亿元的地下空间只是十大基础工程之一,交通提升、生态环境、能源保障、服贸载体等9类城建工程也在迅速推进。这些工程总投资约550亿元,今年就要完成1/5。
南京现有820万人口,江北新区就占了1/6,未来这个比重将上升到1/3。随着高标准的城建工程逐步落实,未来城市的模样正在这里显现。
“招得凤凰引来鸟群”
两年前,提到南京江北的产业,人们能说上来的多是钢铁、化工企业。现在,连拆迁农民都能报出几个高科技企业的名号。
200多架次货机正将半导体代工巨头台积电的设备运抵新区。明年5月,这里将量产国内领先的16纳米制程芯片。同时,投资380亿美元的紫光南京半导体基地也在加紧建设,两年后,国内储存芯片将大量出自这里。
新区科技创新与政策法规局副局长聂永军对新区产业环境的变化感触很深,“原来给钱、给地人家都不来,现在招得凤凰引来了鸟群。”一年多来,已有100多家研发设计企业跟随骨干龙头企业落户新区。
变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国家级新区”这顶帽子。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虎感觉,新区建设的速度比企业入驻的脚步要快。公司的桥林基地建设了一年多,这期间地铁、快速路、跨江通道纷纷通车,为员工上下班和工厂物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留住人才才能稳住产业。”未来几年间,将有数千名工程师随着大量企业的聚集而涌入,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地正在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有了人才、企业和软硬环境,产业生态链便不断完善起来。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江北新区将要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三个千亿级的产业基地。
打造创新强大“磁场”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年多前搬了次家,向西跨江20多公里落户江北新区,科技创新资源也随之聚集江北,年轻的面孔、创新的火花在科创园里碰撞。
“原来招人,不入编工资就上不去。现在只要完成考核指标,工资你说了算。”知名机器人研究专家、智能制造项目经理骆敏舟说,包括他在内已经有17名来自全球各地的项目经理在新区落户。
两年间,新区先后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建立了力合南京长江科创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材料学院在合作建设新材料工程化研究中心,还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灵活的用人方式及科研产业结合机制,为江北新区集聚创新资源提供了强大“磁场”。目前,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余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1家。2016年高新技术产值15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2.7%。
“创新始终是江北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认为,新区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的新路子,只有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才能不断为新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