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栀子花第一村 如何留住花香?

16.07.2021  20:37

  陌上尘归处,栀子花开时。每逢6月,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响堂村“承包”了南京满城的香气。

  位于老山脚下的响堂村,自然资源丰富,栀子花种植已有20多年,是南京栀子花种植第一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留守农村的老年人成为种植“主力军”,而这一特色产业“后继无人”的窘境也越来越凸显。

  六月花季,累并快乐着的老年人

  响堂村有50多户居民种植栀子花,种植面积近60亩。

  村民孙茂刚家的堂屋里,地上堆满新鲜栀子花。上午9点多,68岁的他和老伴王翠平已经劳作近5个小时。“现在是花开得最好的时候,每天4点半起床去山上采花,回家扎成一捆捆,一天要扎上千捆。”孙茂刚说,“天气热,等花苞完全开就卖不出去了,摘得多赚的就多,所以这一个月都歇不下来。

  这样忙碌的日子要持续到6月底。在响堂,为栀子花忙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一把栀子花5朵,售价1-3元不等。孙茂刚夫妇种了两亩的花,一个花季下来赚3万多元,这是老两口一年里重要的一笔收入。

  村民张家秀也已忙碌了20多个花季。“早些年,早上3点多就要起床,摘花、扎花、装袋,还要自己去卖。村里5个花农一起合租一辆面的,每人车费20元,进城卖完再一车回来。”她感慨,“现在响堂的栀子花出名了,每天都有花贩上门来收花,不愁卖。

  “响堂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山林面积有6000亩。”浦口区华光社区副主任高玲说,以前这里交通不便,进村只有一条山路。责任田大多在半山腰上,灌溉水很难引到田间,农作物只能靠天收,一些居民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后来,在一位老村长的带动下,当地农户学会扦插种植,一种便种了20多年。栀子花、艾草是响堂的特色产业,也是响堂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花二代”不愿接班,十年后谁来种花

  村民张家秀的孙媳妇孙娟是村里“罕见”的年轻人。“我是做房地产销售的,平时住浦口,休年假过来帮忙。”她笑说,“说实话,真的太累了,一忙差不多一个月,腰都要断了,脖子也吃不消,上班都没这么累。

  46岁的李玲也是嫁过来的媳妇,在村里算是最年轻的花农了。她家有4亩多的花田,一家五口人,最忙时雇上五六个村民,最多一天可捆3000多把。“我们家算是种植大户,一个花季下来能挣6万元。辛苦一个月就有这些收入,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补贴。

  老年人难舍花田,年轻人嫌累嫌苦不想当“花二代”。那么,十年后谁来种花卖花?延续20年的栀子花产业谁来传承?

  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振中坦言,在老年人留守的乡村,进行土地托管是一大趋势。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角度看,数十亩的规模太小,很难有效实施机械化服务。“从旅游业角度出发,吸引游客自己来采摘,或许是发展方向之一。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孙运宏博士认为,制约响堂栀子花产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人才支撑不足,这就要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育力度,综合施策,以农业产业项目引导人才投入乡村振兴。

  避免同质化,打造“不一样的响堂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到“十四五”末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1万个美丽宜居乡村。将传统村落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优先支持对象。今年新建100个左右特色田园乡村。

  随着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从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重要考题。

  记者了解到,响堂正在走村企联建之路,和浦口文旅集团合作,实现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全力保护栀子花产业。“响堂栀子花”集体商标今年端午节期间正式发布,消费者可以在苏果超市买到官方发售的升级版栀子花及其周边商品。为提高栀子花的产量、质量并扩大市场影响力,当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培训,请来花艺师教居民扎花,把栀子花卖到酒店、民宿、展厅。同时,探索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小区、写字楼团购来扩大销售。

  “响堂的栀子花看着漫山遍野,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高玲说。浦口文旅集团在对响堂乡村要素进行解读和重构的基础上,对响堂进行整体研究与策划,启动“响堂计划”。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独特的老山峡谷地貌和山村风情、丰富的花草物产资源,打造一个综合型文旅项目。

  孙运宏认为,美丽乡村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要打造特色产业,而乡村的特色产业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方面是具有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自有品牌,在规模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是在周边区域能够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硬核实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响堂的花草产业具有特色产业的雏形,但还需要进一步打造产业发展的硬核实力,注重发展花草种植的周边产业,从现在的花草种植销售向特色文创、田园旅游转变。”他说。(宋晓华 田墨池)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