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草根天文学家执着天文60年 下乡被召回
12
□金陵晚报记者 许军
如果在网上搜索天象预报或在百科查阅一些天文名词,就会经常发现一个名字——严家荣。严家荣从14岁开始接触天文,虽未进入专业领域系统学习,但把一生都献给了天文科普。
他2005年退休,在随后的数年依旧还会坐在南大天文系院子内的一间小办公室内,查阅天文、学习天文,并向外界发布天象预报、天文观测指南。“我的天文启蒙老师让我走上天文路,我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天文,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74岁的严家荣谈起自己的老师,十分敬重。
1
想免费玩玄武湖,结果走上天文路
“1956年我在南京三中读初一,在黑板报里看到南京少年之家在招生,如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种兴趣小组,其中有天文小组,我就报了名。”74岁的严家荣回忆当时的情景,笑起来像个孩子,“我当时对天文一点都不了解,报名就是为了免费去玄武湖玩。”
严家荣介绍,当时参加天文小组,并不像现在的那种收费兴趣班,而是学习成绩要过硬,每门功课要85分以上。“就在等候面试的时候,我才开始请教小伙伴,临时抱佛脚。”严家荣回忆,面试时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加入天文小组,一番纠结后,他把想来玄武湖玩的目的全盘托出。老师们都笑了,结束了面试。
“当时想肯定通过不了了,就在玄武湖里尽情玩了一下午,随后就把这事忘了。结果,一个星期后,大队辅导员将我喊到办公室去,告诉我加入天文小组的事顺利通过了。”严家荣就这样走上了天文之路,“可能是我当时学习成绩还可以,所以通过了。”
2
自制天文望远镜参加国庆庆典
当时的南京少年之家正是南京市青少年宫的前身,严家荣的那一届天文小组可以说是南京的首批天文兴趣班。加入小组后,严家荣每周都要前往紫金山天文台,接受天文基础知识的培训,并且磨制天文望远镜。
“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磨制了两台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口径分别是100mm、150mm。”严家荣回忆,这两台望远镜制成后,他和其他组员一起抬着望远镜在南京参加了国庆庆典。
随着对天文的了解,严家荣愈发迷恋星空。在高中时,虽然学业紧张,但是他依旧坚持在玄武湖一带观测。“本想考天文系的,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一类、二类学校都无法报考,而三类学校却没有天文专业。”严家荣失望之余,开始沮丧,在当年的高考中失利,成了当时所谓的社会青年。
“当时想乡下的天气更适合观星,我就响应了号召,下乡去锻炼了!”严家荣当时对天文痴心不改。
3
下乡被召回,一生从事天文科普
在乡下的几年,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只要有空,他都会给当地的农民以及孩子们讲解星空。1980年前后,是科学的春天,科普教育被重视,人才稀缺,几经辗转,市科协将严家荣召回城来,直至2005年退休。
记者了解到,回到南京工作后,严家荣的工作重点一直在天文科普上。在1985年,他就负责出版《全国青少年哈雷彗星观测指导》刊物,每周更新,直至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随后还将其老师张俊德的月地运行仪进行了一些改造,成为飞碟式三球仪,至今依旧是天文科普中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经典教具。多年来,他不仅出版了天文观测的书籍,同时还向众多媒体提供天象预测、观测指南等信息,同时也带领一批年轻的天文爱好者走入专业的天文观测。
如今,严家荣虽退休多年,但是对于南京地区的天文科普,他还在做着一些计划。
恩师老去,其志当承
数年前突然而来的一场病,让原本健谈的严家荣老师的语速变慢,但丝毫无碍他清晰的思路。记者坐在严家荣老师面前,想起16年前和他初见,有些心疼。
只要是天文爱好者,严家荣老师总是倾囊相授,并提供一切便利。记者在大学的四年常跟随严家荣老师前往郊外观测,他总是会自己拿钱安排好车辆、食宿,手把手在寒风中指导我观测至深夜。他常介绍天文爱好者之间相互认识,“你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严家荣老师这样叮嘱。
直至昨日,当严家荣老师回忆年少天文启蒙之路,说出“让更多人了解天文,是我对天文启蒙老师最好的回报!”记者才懂得,严家荣老师所有的付出,不仅是热爱天文,也是因为多年来不忘师恩。
如今,严老师的很多学生虽未进入专业天文领域,但依旧在做着天文科普的事情,一代天文人虽已老去,但其志已有承。
本版图片 金陵晚报记者 刘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