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藏"3家书店 90后为书房写"明朝短信"
无论是600多年前建成的南京明城墙,还是充满民国风情的公馆,穿行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在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过程中,南京也在不断摸索:颐和路公馆区开起了酒店,对寻常百姓敞开大门;23公里明城墙全线开放,三段明城墙内设有书店……在南京,文物不再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不再一味地受到保护,而是随着时间变迁重新定位,鲜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最近,明城墙“墙内”的台城书房又有了新创意,在微信上推出“明朝短信”,戏说“明朝那些事”。
90后为台城书房
写“明朝短信”
昨天下午,台城书房接下了创意南京“文客圈”的第八场活动,老板崔波告诉记者:“上个月我们光台城读书会就承办了10场活动,像创意南京这样的活动就更多了,茶会、新书推介或者其他商业活动都有。”如今,台城书房不仅可以看书、喝茶、办活动,还做起了自己的“精神产品”。
“朱元璋在革命工作早期曾经被迫蜗居在地域渺小的和州”、“古人挺看重这神神秘秘的事情,什么出生之时红光满户、眉眼之间有龙气”……这就是台城书房在微信平台上推出的“明朝短信”。老板崔波告诉记者,他们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95后”学生专门设计短信,以明朝人“小明”的身份戏说明朝的历史,今后将每周推送一次。
他说:“‘明朝短信’包罗了明朝的文学、历史、城墙等内容,我们做这个也是想争取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明城墙文化。”
南京的明城墙里藏着3家书店
实际上,南京明城墙的“墙内”总共藏着3家书店。除了台城书店,一家是位于武定门内登城口的“垣里书香”,50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着一张长条桌,承办过不少读书会、分享会,甚至公司年会;另一家则是西干长巷的凤凰台书吧,这里的客人以学生为主,书籍种类也以学习方面的居多,可惜由于位置较偏,人气没有其余两家那么旺。
在明城墙里设书店、书吧,是继南京开放明城墙后“活化”文物的新举措。早在书店开办之初,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书记曹方卿曾回应,3家书店都是南京明城墙全民阅读中心的“示范点”,他说:“现阶段3家书店主要是向市民提供免费阅读。但在未来,我们打算把明城墙的文化、历史开发成文创旅游产品放到‘城墙肚子里’,突出南京的文化品位。”
记者了解到,3家书店的不同定位是在开设时和明城墙管理部门讨论决定的,而各家“城墙书店”都在努力延伸触角,承接一些小型的聚会活动。以台城书房为例,这家以“茶文化”为亮点的书店是“台城读书会”的固定举办地点,店里还提供大明茶砖等特色茶产品,往后计划继续推出笔记本、书签等衍生产品,让文化成为自身的卖点。
文化消费让历史建筑激发活力
如何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让历史建筑,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很多文化的守护者都选择在历史建筑里带动文化消费,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仅适用于明城墙,对民国建筑同样有效。“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过去,普通人想一睹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芳容,只能驻足在路边想象电视剧里的画面。去年,入驻颐和路公馆区的酒店正式开业,终于揭开了民国名流生活的面纱。
在民国公馆区里听着昆曲唱片、喝着欧式下午茶感受名流生活,甚至在公馆区的房间里住一晚……这样的体验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也在消费的过程中无声地展示着民国文化。曾有民国建筑专家感慨,在文物保护资金捉襟见肘的当下,颐和路公馆区的改造模式让文物保护“前进了一大步”。
江苏路39号环绕在蒋纬国、阎锡山、汤恩伯等民国要员的故居间,今年5月它以“颐和书馆”的面目重新面对世人,形如宝塔的建筑分割成书店、咖啡吧等区域,摆放的文创产品也走“民国风”,包含各类明信片、笔记本、民国人物徽章,就连饮料单上的名字都是“白玫瑰与红玫瑰”“金粉世家”等等,既有情调又不失历史内涵。崔波感慨,这类历史建筑里的文化空间,能够让文化和消费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喜欢、关注文化遗产。(据江南时报 记者吕晶晶)
来源: 中国江苏网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