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土里掘金”

12.03.2015  16:4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日趋突出,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谁来种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难以绕开的话题。
        近年来,南京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批种粮大户、大学生加入种地队伍,带头“土里掘金”,不少曾经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而闲置的土地成为香饽饽。
        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将占四成以上
        今年初,历时3个多月的秋粮收购正式收官,六合区收购总量为6.9万吨,在全市5个产粮区中最高。与往年不同的是,收购总量三成以上来自2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
        雄州街道钱仓村村民朱春华去年种了295亩水稻,收了36万多斤。朱春华告诉记者,以前种了一辈子土地,每家不过三五亩,收成好的时候只能赚个口粮,索性和妻子外出打工了。区里搞万顷良田整治,腾出了一批良田。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回乡承包种地,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上十万元,“比外出打工强。
        在南京,因土地整治带来的农业种植大户成为当仁不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大户,土地抛荒明显少了,粮食收购量连年增长。
        江宁区谷里街道是南京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示范镇街之一。在过去2年中,谷里街道先后撤并14个村庄,整出2.2万亩良田。大学生薛涛和另2名大学生合伙拿了210亩地,搞起了有机水稻种植。他们还有更宏大的抱负:待有机水稻试种成功后,再将村子旁边的林地开发出来,搞经济林果种植,“我们要用头脑来种地,让这些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正由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市政府还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作为全市郊区镇街分类考核中现代农业主导镇的考核指标之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约1.5万人,农业劳动力中,三成以上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育程度位居全省前列。而今年,全市要通过举办农民网商培训班、大学生创业专题培训班等,将这一比例提升到四成以上。
        包销农产品还分红,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
        上月初,溧水区中亮黑莓专业合作社256户莓农都领到了红包。莓农张传友种了50亩黑莓,去年拿了1.62万元的分红款,今年一下子拿了2.8万元。他对种黑莓更有信心了。
        中亮合作社理事长臧泉说,溧水白马镇种黑莓有20多年历史了,最多时种植面积上万亩,曾被誉为“黑莓之乡”。以前主要出口外销,莓农没愁过销路。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黑莓出口订单锐减,不少莓农都弃莓而去。当时也种黑莓的臧泉把莓农组织起来,成立中亮黑莓专业合作社,统一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每年年初,合作社根据上年度行情,与社员签订收购协议,在市场低迷时,以保护价收购,行情上升时,以市场价收购,合作社盈余年底分红给社员。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风生水起。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358家,其中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3家,进入省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的1212家。合作社已涉及种植、养殖、林业、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所有农业相关产业。去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72.13亿元,盈余6.8亿元。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800—1000万元,采取项目补助、规范化建设奖补等方式扶持合作社发展,加上省级、区级专项扶持,全市每年用于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
        今年,南京市将分级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比如,鼓励同质性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成员账户、管理档案、信用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对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合作社进行扶持等,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强大引擎。
        父子上阵当农民,家庭农场蓬勃兴起
        身上穿着沾着泥土的棉袄,手里拿着剪子快速修剪葡萄架上的残枝……羊年新春,年仅28岁的家庭农场主丁文浩就在园子里忙活开了,原本身体略显单薄的他如今壮实多了。
        2008年夏天,刚从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好几家公司的邀请,毅然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承包土地当起了农民。2013年年底,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种植养殖专家,注册成立了宇煊家庭农场,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等近百台农业机械,总资产200万元。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的经营主体未来将不再是农民,而是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丁文浩说,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这让他更坚定了发展家庭农场的信心。今年计划在淘宝上开个网店,专门售卖自己家生产的农副产品,还要给自己的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打响特色品牌。
        丁文浩只是全市正蓬勃兴起的家庭农场主中的一个。
        家庭农场是南京市近年来刚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正在推进的农村综合改革,也将其作为大力培育的对象。根据统计数据,去年底,全市农业部门登记家庭农场1711家,新增488家,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规模达到31.25万亩。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市政府也给予诸多政策倾斜,包括对家庭农场销售自有农产品的免征增值税;家庭农场从事农业所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并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等。江宁区财政更是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对示范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及新品种推广等给予补助。
        日前召开的全市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示范引导,鼓励专业大户、返乡大学生、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
        11日,市民在溧水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内的草莓专业合作社立体栽培大棚里采摘草莓。
作者:毛庆 许琴 杨长喜 崔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