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打造绿色生态滨江岸线 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南京,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长江南京段拥有干流岸线约190公里、占全省的23%。近年来,南京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指引下,工作布局加快展开,工作实践不断拓展,各级各部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绿色生态滨江岸线正在回归。
抓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就是抓全市域生态保护;看南京生态建设成效,首先看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成效。燕子矶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是南京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里,实地了解省控入江支流北十里长沟西支水环境治理和燕子矶片区化工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情况。
共抓大保护,绿色生态滨江岸线正在回归
作为跨江布局、拥江发展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南京的长江保护修复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首先就是“重化围江”问题——南京的重化工企业基本布局在沿江地区,集聚了全市1760万吨的钢铁产能和70%的燃煤机组;此外还存在岸线开发使用率总体偏高、生产型岸线比重接近40%,沿江污水主次管线欠账较多等难题。
压力面前,南京选择迎难而上。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督促长江大保护工作推进,在全国、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了《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南京市滨江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和《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全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与生态修复工作重点,致力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
在实施长江保护修复工作中,南京抓牢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工作。目前,金川河、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东支等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大幅改善,全部达到V类标准以上。梅钢、南钢、南化、金陵船厂等重点企业转移转型开始破题。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今年以来沿江1公里范围内共实施造林4000多亩,长江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绿色生态滨江岸线正在回归。
昔日“五彩河”,变身水清岸净景美风光带
台风天后的南京,蓝天白云美如画。一进入燕子矶片区,绿树成荫的宽阔道路以及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让记者体验到了有别于他处的独特气质。
北十里长沟西支位于观音山景区附近,是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泄洪、排涝通江河道。作为省控入江支流重点考核断面,长期以来,工业、生活废水直排入河,水体颜色一天能变五六次,周边居民称其为“五彩河”。
燕子矶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副主任邬立介绍,2017年,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河,由市领导直接挂钩督战河道治理,采取拆乱整破、清淤护底、控源截流、生态修复等系统措施,投入7亿元,拆除沿河危旧房建筑4.1万平方米,完成156个片区的雨污分流,使河道水质、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观。通过综合整治,2018年,北十里长沟西支彻底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稳定达标。记者了解到,北十里长沟西支还将建成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今年三季度末监测站将投入运转,届时可全天候进行监测,实时掌握水质情况。”邬立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半山腰的凉亭古色古香,小桥流水的景色美不胜收。据了解,目前,西支沿线已建设约7万平方米游园绿地,铺设游园步道约6公里,打造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城市绿色空间,使过去的“五彩河”变成了水清、岸净、景美的风光带。
老化工园区蝶变,宜居新城矗立江边
在燕子矶滨江公园,江风徐徐,绿荫环抱,不少市民在公园里游玩。而在以前,燕子矶片区是南京的化工集中区,在鼎盛时期,这里有化工生产、仓储物流、砂场码头等各类企业404家,年产值约320亿元。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2010年起,南京先后投入150多亿元,将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全部依法关停,引导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退城入园,全面完成了所有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
邬立介绍说,对长江沿线110家砂场码头、78家工企单位进行拆除和关停,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业污染对长江水体造成的破坏,也为区域高质量转型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目前这些岸线已经全部转为生态岸线,幕燕滨江风光带、燕子矶滨江公园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漫步公园,习习的江风扑面而来。通过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整治沿江岸线、全域消除黑臭河道、彻底改造老旧片区,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燕子矶地区已成为天蓝、地净、山绿、水清的宜居新城。(杨凡摄)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