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打造"宇宙天眼" 24小时"追星"

09.09.2015  12:09

        脑补一下,一颗悄然老去的恒星“样本”般地放在“显微镜”下,被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观测,会是什么场景?

        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SONG望远镜”,就在做这样一件事。该所研制的这台1米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日前成功接收到了一颗名为“紫微左垣七”的中老年恒星的科学数据。未来,这架“天眼”,将和西班牙、美国、丹麦等国家的7个“天眼”一起,对目标星进行全球24小时不间断观测。

      “天眼计划”是丹麦科学家2006年的想法

        怎么样才能24小时对目标星进行监控观测?要实现这种观测,要么把天文望远镜直接发射到天上,要么进行国际联网观测。“发射到天上,成本高,后期维护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研究员王国民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2006年,丹麦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个想法,被叫做:国际SONG(Stellar Observations Network Group)计划。具体做法是,在赤道附近南北半球各放4架1米口径望远镜组成全球观测网络,不间断跟踪观测星体,进行星震学和系外行星探测等研究。“星震学就是利用接收到的目标星的光谱等,来探索恒星内部结构。”王国民说。“国际SONG计划”由丹麦、西班牙、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每个国家自主研发观测需要的天文望远镜。据介绍,“国际SONG计划”提出9年来,目前西班牙的天文望远镜已经投入科学观测,中国是第二家,目前已经进行科学试观测阶段,“如果全部就位,进行科学观测,将来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科学平台,天文学家们可以在这个平台内直接获取需要的数据。

        “中国SONG望远镜”,未来可实现无人值守

        作为“国际SONG计划”的成员之一,“中国SONG望远镜”的研制,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来担任。

        目前,这架“天眼”已经在我国的青海进行科学实验,并成功获得了目标恒星候选源之一“紫微左垣七”的科学数据。

        “与传统巡天望远镜相比,这架天文望远镜却是小视场,视场小到用角秒来衡量,用于精准观测。”王国民说,这架“天眼”的任务,并不是巡视天空,而是一直“”着一颗星,进行持续不断的观测。

        “这架天文望远镜专门配备了一台高分辨率光谱仪,还安装了幸运成像相机等。”王国民解释说,幸运成像采用超短时间曝光,在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秒“抓拍”目标星,在众多的图像中,能找到清晰、不受大气干扰的目标星图像。

        未来,“中国SONG望远镜”还要实现无人值守、自主观测等任务。王国民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未来,在中国或者在丹麦,科学家们就能读取数据,进行研究。

        天眼看透一颗66亿岁恒星,它正在衰老

        “现在中国SONG望远镜,已经获取了‘紫微左垣七’的短时序光谱,这标志着SONG项目团组为期4年的努力终于达成了初步的目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SONG项目首席科学家邓李才介绍,“紫微左垣七”是一颗距离地球44.9光年的老年恒星,目前,这颗恒星是试运行的候选源。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介绍,这是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2等,位于仙王座,晚上,我们肉眼能看到它,不过,只是一个亮点。“紫微左垣七”是红巨星双星,已经66亿岁的高龄,目前正处于衰老。

        “宇宙中的星系,也有诞生、成长、成年、衰老、死亡等阶段,‘紫微左垣七’目前已经处于衰老阶段了。”专家说,这颗恒星最终将走向死亡,观测它的科学意义在于,可以看到它在老年期内部结构的演化过程。(胡玉梅 郑健)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