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志友”:走过二十年,队伍在壮大,爱心在传扬

25.03.2016  11:48

宁愿在我们遗体上“千刀万剐”,也不愿在病人身上动错一刀

  清明将至,总是绕不开一些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让人心生畏惧?让人不愿面对?然而,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生前乃至年轻之时,就已经为自己死后的一切做了最终打算:要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无偿捐献出来,造福医学事业,延长他人的生命。

  在南京,这群人被叫做“志友”,是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的简称。他们有着一个口号:“三不两献一育”。“三不”是指: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两献”是指: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一育”是指:骨灰用于植树造林。

南京“志友”二十年 ,越来越多人加入

  南京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服务工作起始于1996年,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经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以下简称“志友”)组织,归属南京市红十字会管理。截至目前已发展遗体捐献志愿者7421人,实现遗体捐献1429人,实现器官捐献86人,捐献眼角膜超过400片。

  二十年里,伴随着“志友”人数的增加,是遗体和器官捐献愈发的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参与,是“志友”无私奉献精神的传递。

  去年12月1日起,《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遗体、器官、组织捐献三项工作同时合并规范的地方法规,是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成为“志友”前,总要开一次家庭会

  “宁愿在我们遗体上千刀万剐,也不愿在病人身上动错一刀。”“这是很平常的事,死后能为医学事业做贡献,何乐而不为。”……谈起遗体器官捐献,“志友”们觉得是件“小事”,是件“应该做的事”。成为“志友”,最让他们为难的是得到家人的同意和认可。

  想要加入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必须家属的签字。因此,在成为“志友”之前,开一场家庭会似乎成了惯例。回忆起自己当年开家庭会征求子女意见时,“志友”赵玉坤老人坦言:“孩子们当时是不同意的,说到底还是担心外界的舆论压力,怕背上不孝的名声。”和多数“志友”一样,赵老需要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活着的时候尽孝心就行,死了之后再多的形式都没有意义,捐献遗体器官可以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在赵老的坚持和开导,子女们终于同意了他遗体捐献的愿望。

  77岁的储大姐是南京最早的一批志友,她坦言自己当时并没有跟家人沟通,“因为觉得他们肯定不会同意”,就瞒着家人自己直接签了字。但加入“志友”之后,储大姐热心于组织的工作,成天忙在外面。“母亲在外忙什么呢?”没过多久,家人还是知道了。但让储大姐没想到的是,子女们并没有反对,都很支持她。

  这一场场家庭会,都是观念的碰撞,是“志友”的坚守。通过一场场家庭会,很多人得到家人的认同,加入“志友”;更有很多家属受到亲人的影响,从志愿者家属转变为志愿者。通过一场场家庭会,”志友“的队伍在扩到,博爱奉献的精神在传扬。

医学院师生邀您一起网上纪念“志友”

  “南京是我国遗体和器官捐献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每年遗体捐献量达到120例左右,而在10年前,这一数字为80例左右。”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主任、教授丁炯坦言,虽然遗体捐献量小有上升,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遗体捐献数量尚不能满足标准教学所需。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全国大部分院校都紧缺标本,有的是20多个甚至30多个同学轮流解剖一个遗体,有的甚至没有机会去解剖,只能进行人体模型解剖观摩。

  在正式接触解剖课程时,医学生们首先要接受感恩教育,在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时,也要对遗体进行默哀,感恩捐献者的奉献。此外,感恩教育也纳入了对医生学的学业考核中。

  目前,南京两所接受捐献遗体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南京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厚德园和东南大学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功德林。师生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挚感谢捐献遗体志愿者、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对医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