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开放合作 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

14.10.2020  03:40

  今年6月,2020南京“云上创新周吸引全球目光,4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嘉宾线上线下参加,线下活动近10万人次参与,线上超2亿人次互动,参会人数、嘉宾层次、活动参与度均创新高。

  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突出“开放合作”,对内实施“百校对接”、面向国内各大高校派遣科技专员,对外开展“生根出访”、与23个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立了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显现了资源集聚的南京效应。南京“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区域创新,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合作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放眼长三角整个版图,南京是“承东启西、联通南北、衔接海陆”的中心节点。今年5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基本定位: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

  南京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合作体系的步伐加速——

  今年,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始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博望精密工具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签约。

  在江北新区,长三角创新策源地正强势崛起。通过建设覆盖长三角地区所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知识产权等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及评价模型,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实现重点领域联动共建。

  7月4日,2020年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与镇江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联盟,打造畅通内外循环的创新枢纽。

  9月16日,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上,南京向与会嘉宾分享合作创新经验,并宣布将继续发挥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联动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水平,走富有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除了瞄准长三角,南京还实施“百校对接”计划,首批选派32名科技人才专员赴全国重点高校院所驻点对接,签署合作协议40余份,落地和在谈新型研发机构16家,引进高端人才60人、团队17个。

  布局海外,建立28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名城的必由之路。

  从去年起,以南京创新周为媒,南京向世界敞开“创新大门”,世界创新活跃着“南京身影”。

  连续两年举办的南京创新周,把创新合作的触角延伸到海外,推动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更多地在南京落地,达成合作成果880余项、总投资近3300亿元。

  截至目前,南京各高新区深入全球科技创新“腹地”,已挂牌成立28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一批人才驿站,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地区。它们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也为南京企业走出去,国外技术引进来铺设快捷通道。

  2018年年底,南京独创“生根出访”工作模式。以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为支点,主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策划“创新周”“南京日”“南京行”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双方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招才引智。

  短短一年时间,签约109个合作项目,超六成已落地。澳洲区块链领军企业澳大利亚优物链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浦口区落地优物链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旨在研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农业、食品溯源、资产追踪等领域。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生根出访”按下“暂停键”,但国际创新活动仍在线上继续。

  2020南京云上创新周中,高淳高新区联手南京(瑞士)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线上交流会,重点围绕中瑞新材料创新资源,共同探讨、分享经验。记者了解到,高淳将以瑞士为“支点”,集聚全欧洲的创新要素,打通一条国际化的创新生态链。

  深化拓展,重点发力对内对外“双循环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创新名城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紧紧抓住创新主动权。如何更好推进创新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南京选择的路径是在开放创新上深化拓展,重点发力“双循环”,聚力提升创新首位度和辐射力。对内做好区域创新合作的文章,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合作体系,合力推进宁镇G312产业创新走廊,积极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联盟,提升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对外做好国际创新合作的文章,以举办“南京创新周”为牵引,持续开展“生根出访”活动,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效应,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吸纳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创新之路,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创新故事,合作共赢才会精彩纷呈。在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崭新实践中,南京正蹄疾步稳、久久为功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迈向深入。(毛庆 张君仪)

 

来源: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